《古井》教学设计之四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三、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汁”的“乳”,“报酬(ch$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4n)”的“担”,不要读成“d1n”的音;
  “单薄(b$)”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的中“似”,不要读成“s@”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ng)”的“供”不要读成“g^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6”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旦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口”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