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案例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井》是一篇带有怀旧抒情的散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赞扬了家乡人淳厚纯朴的民风。我意在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体验一下淳厚纯朴的民风,理解古井的高尚品格对人们的陶冶,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在我觉得课上得挺顺的时候,一位学生问:“老师,老人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她是不是很不孝顺?”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连后面听课的老师对这个问题也交流了起来,看我如何随机应变。这个问题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根本没考虑到的,我有点措手不及,但随即镇定下来。我意识到:问题源于学生,要让学生勇于自己解决。处理得当,能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提出了相应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父母生活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2、女儿从小生活在这样的乡村里,会不会受到古井和周围乡亲的影响?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腿受过伤的老党员是个怎样的人?
  3、女儿毕业后很想回来照顾父母,老党员可能会对女儿说些什么?
  4、父母身体不好,女儿在外能安心工作吗?为什么?
  5、女儿在外地会怎样教书?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认真地重读了课文,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从文中乡亲们帮了老人不要报酬,可以知道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如亲人般好;在外教书的女儿、为抗日腿负伤的老人,都是因为长期受到古井的影响,他们与乡亲们一样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老党员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不愿让自己拖女儿的后腿,所以不让女儿回来照顾自己;因为女儿自幼在古井边长大,对生活在古井边的乡亲们很了解,所以父母生活在这样一些人中间,女儿放心,因此能够安心工作。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因为受了古井的滋养和陶冶,因为古井边乡亲们的影响和感染,所以老党员的女儿在外教书时也一定会像古井那样,用自己无私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把自己的所有毫不保留地奉献给教育事业。课进行到此时,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都沉浸在古井以及古井边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所营造的充满人情味的温馨氛围中,古井如春风春雨一般净化了每个孩子的心灵。一次“意料之外”却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而且使其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