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学实录之一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钗头凤》、《青玉案》等古诗词,然后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师:同学们,刚才的谈话,表明大家搜集到了不少的名人名言、格言,好多也是我所喜欢的。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课件展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番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段话选自——
  生:(齐)《登山》
  师:对!(点击课件,出现“——选自《登山》”字样)这是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要提两个问题,抢先举手的同学才有发言的机会。第一个问题是:这段话是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
  生:列宁。
  师:对,大家看,这就是列宁。(课件出示列宁头像和相关简介)列宁,生于1870年,逝世于1929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第二个问题:这段话是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师(插):对谁说的?
  【重现式提问,注意亚角色】
  生:对巴果茨基说的。
  师: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为第二次走险路的更高目的作陪衬】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该生把“畏”读成了“wēi”)
  师:望而生——
  生:(齐)畏(wèi)
  师:对,要读准。(对刚才提问的孩子)陈曳,你觉得这个“畏”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板书:害怕)那整个词呢?
  生:可能是看到什么东西就感到害怕。
  【从正音到释义夯实对关键词的理解】
  师:就是这个意思。那课文里指看到什么而害怕?
  生:课文指看到这条危险的小路而感到害怕。
  师:对。请大家继续提问。
  【由教师的导读询问发展到学生的自读追问】
  生: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
  【发现式提问,激起探索阅读的热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为什么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呢?
  生:为什么列宁知道这条小路令人望而生畏,还要去走呢?
  生:革命者为什么每天、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
  【学生提问层层逼进课文主旨】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一个比一个深。特别是杨高增提的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条路令人望而生畏?“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段话乃至全篇文的意思。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索性阅读”要求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它提出的课题最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小组合作学习分几步?
  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四步,第一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师:(插)就是你喜欢跟谁学就和谁组成学习小组。
  生:第二步就是共同确定学习方法,你想朗读就朗读,你想表演就表演,随你的便。然后按照确定起来的方法进行学习。
  师:(插)应该是“确定下来”。
  生:第四步就是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
  师:(插)不单是向老师汇报,还要向同学们汇报。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确定学习方法后,如果你想朗读就读出那条路的“望而生畏”;如果你想表演就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如果你想谈体会,就把这条路的险充分地说出来。现在开始组合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四步操作,展示了“合作性阅读”的常规模式。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表演、谈说,正好具体落实了对课文(“路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
  师:组合好之后,就围成一圈。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都由组长分配合作学习的任务,谁读哪一段,谁演谁,分工明确,课堂上气氛热烈)
  师:提醒一句,练表演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找个有空的地方练习。(巡视指导,不断激励合作学习)
  师:好,开始汇报学习成果。大家希望先读、先说还是先演?
  (生举手表决,大多希望先演)
  师:好,那就先表演。哪组敢上台表演?
  (学生争先恐后)
  师:那就请王俏文这一组来表演。
  (两位演员来到台上)
  师:请导演介绍一下,他们谁演谁?
  生:李鑫演列宁。
  师:(看了一会儿)王俏文导演真有眼光,李鑫长得还真像个列宁。(笑)
  生:陈童演巴果茨基。
  师:(指着合唱台最高一级的台阶对演巴果茨基的同学)陈童你注意,这就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那么你的身后是什么?
  生:石头。
  师:和平常你看到的石头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这里的石头有些凹进去,有些凸出来,很陡峭。
  师:前边是什么?
  生:悬崖。
  师:悬崖前边是什么?
  生:无底的深渊。
  师:对,无底洞就是深渊。现在你站在这里怕不怕?
  生:怕!
  师:怕就回去!
  生:(作摇头状,其他学生笑)
  师:还是先演吧!画外音由林旭来配上。好,咱们开始表演(用手指着合唱台中间),就走到这里为止。(对全体学生)你们在台下干什么?
  生:看。
  师:除了看,还要——
  生:思考。
  师:对,边看边思考,每个人都是导演,我是总导演。好,演出正式开始。
  (两位同学比较逼真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那部分内容。演完后,在“小路”旁相互拥抱,师生一阵哄笑,气氛热烈)
  师:列宁同志,巴果茨基同志,你们辛苦了!(和两位演出的孩子握手),现在请各位导演发表自己的意见。刚才哪几组是谈体会的?虞思思这一组来谈吧,请你们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演出了小路的望而生畏?哪些地方演得还不够?评的时候要抓住课文的词句,请注意课文巴果茨基示范挪步的那一段。
  【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要以读为本,扣住言语。】
  生:我觉得他们表演得很好。先说巴果茨基吧,陈童在演时脊背紧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边,不去看深渊——
  师:为什么这样就演出了路的望而生畏呢?
  生:因为他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说明路很狭窄;不去看深渊说明他不敢看,一看就会头昏目眩,一头昏目眩就有可能掉下去。所以我认为演得好。
  师:评得很好,你们这组还有谁来评?
  生:我可不可以提个小小的意见——
  师:(插)你怎么那么谦虚,提吧!(生笑)
  生:悬崖上一般都有松动的石块和泥土,也许列宁和巴果茨基不小心踩着了这样的石块——
  师:(插)你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手应该紧紧地抓住石壁。意见提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我也想对他们的表演提个小小的意见。课本上说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并不是说走完了,只是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段而已。可陈童却一下子就走了过去?
  师:你的意思是他走得太快了,像走大马路似的。(笑)大家注意到了吗?他还忘了一个细节: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生:(演巴果茨基的孩子有点不服气地)演过了!
  师:大家看见了吗?
  生:没有。
  师:哦!他是悄悄演的。(笑)为什么一定要把“轻轻地舒了口气”演出来呢?
  生:因为他走过了最危险的地段,离开了最可能掉进深渊的危险——
  师:(纠正)脱离了危险。
  生:我补充,他已经走过最险的路,后面的路虽然还是有危险,但已经不是很险了,他喘口气,好继续抓紧时间赶路。
  师:对,这时候,他已经如释——
  生:(接)重负。
  师: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刚才李鑫“头昏目眩”演得很好,可是陈童的“差点掉进深渊”演得不够好。因为险些掉下去是一瞬间发生的,他摇晃的时间太长了,要这样早就掉下去了。
  师:你是说他的摇晃动作时间太长了,幅度太大了是吗?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他们在结束尾声的时候——
  师:(纠正)结束就是尾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