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议撤掉课文《登山》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网友:王钦钦
  近段时间以来,我在网上某著名社区发表的文章《呼吁,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这篇文章应该撤掉》(附后)通过《东方早报》吴松先生的报道《网民建议撤掉〈登山〉引发争论》而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我非常感谢吴先生的劳动和社会各界对此事件的关注。但是,由于本人当时写的较为简单,用词有点模糊,造成了吴先生和很多朋友的误解。在此我做如下解释、补充:
  对照我的原文和吴先生的报道:
  在该报道的第一段有这样的基调:该文作者珩之恋在表弟的小学课本里看到了《登山》一文,文中列宁从峭壁上行走的插图令他感到“胆战心惊”。他认为这篇文章会造成孩子盲目模仿,因此不适合孩子学习,建议将其从课本中撤掉。
  这段话造成了大家的误解。从我的原文可以看出,我并不是因为害怕孩子模仿登山而反对这篇文章。我说感到胆战心惊是因为这幅图片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危险的感觉才让我胆战心惊。但这不是我的写作本意,虽然我写的确实不太明朗,但是通过下文是可以看出的,我说:
  我们的孩子在自身处于弱势的时候,最大的道义是保护自己.面对危险,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孩子需要理性的勇敢,而不是盲目地冒险.登山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冒险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不应该采取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教孩子们去登山,去冒险,但是孩子们的模仿心里很重,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受到某种思想的趋势,难免做出不能算错但却缺乏理性的举动,给自己,家人带来莫大的伤痛.
  对生命的珍惜,是文明社会的要求.我们要告诉这些孩子:有的困难你是战胜不了的.
  我们不必苛求孩子们的这种勇敢.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保护好你自己,并不是一种懦弱.
  通过这段我引出了这样的中心:
  1.我们要教育孩子分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冒险。什么是理性的勇敢,什么是蛮干。要学会处理个人安全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我在一报纸网络版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消息。银行失火抢救演习,他们认为员工保命最重要。还听到一些国外的规定:在英国消防警铃和消防通道旁都贴着这样的警告:如果发生火灾,请迅速离开这栋建筑,离开之后不要试图回到这建筑,不要试图救火或叫别人和你一起试图救火。如果一个没有经过救火训练的人试图救火,只会给消防员带来负担,可能还白白搭上一条命。当我们的孩子还处于弱势时,让他们去做与自身能力相去甚远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在谋杀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教孩子们拒绝毫无意义的冒险。我说,锻炼孩子可以采取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一位网友在看过原文的图片后感叹道:倒吸一口冷气!我是在三年前看到这篇文章的,当时的感觉相当复杂,但是第一感觉是,这是用勇敢一词所能解释的吗?由于条件局限,那时还是高中生,没有找到可以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但我对此耿耿于怀,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可谓一气呵成。不过由于担心网管删帖,加上自己写作水平局限,写的较隐晦,条理略欠妥当,所以造成了很多朋友的误解,觉得我是因为担心小孩子模仿登山所以反对这篇课文。不过也能这样理解,因为这也是冒险的一种形式。我现在常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区分什么是冒险,什么是勇敢,他们会相信我们的教育者吗?如果他们长大后再回想这篇文章,重新认识,是不是觉得受到了欺骗,教育要让受教育者终身受用。我们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我们目前的社会是缺乏一种精神,但是整天喊口号,却无实际行动有什么用呢?我看过一篇报道,说在日本,有些学校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冬天就让小孩穿凉鞋上课,我说我双手赞成。很多朋友说撤掉这篇文章,你是不是想让我们的未来成为温室花朵,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问一下,我们用什么实际行动来锻炼我们的孩子了。日本的教育是从一些小事做起,他们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们总是谈英雄,但是却毫无行动。孩子们其实很难理解英雄,但是他们却能感受到什么是苦,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有效的磨练。但是即使我们要把我们的孩子培育成温室花朵,我也要告诉我们的孩子:拒绝毫无意义的冒险!
  2.很多朋友按我的逻辑推理,说我们的小孩马路都不要过了,万一碰上个敢闯红灯的司机,小命就没了。我说过马路即使算做有危险,那也是外在因素,如果真的找内在因素,除非自己非要往汽车上撞,看一下这种感觉怎么样。这才和列宁的举动类似。类推以下,很多例子都被我反驳了。
  3.在《宋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章惇与苏东坡同游南山,走到仙游潭,见仙游潭下临万仞绝壁,壁上有一块很短的横木,章惇请东坡到壁上题字作记。东坡俯身望一望潭下,烟雾氤氯,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走到潭边,吊下绳索攀着树,提起衣服就爬下去了,用毛笔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然后攀树缘索,回到潭边,面不改色,神采依然。这个故事和列宁登山很相似,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苏轼是一个胆小鬼。有人说我是在丑化导师,我说我的政治理论素质是我的政治课老师所认可的。我崇拜毛主席,周总理,但我不膜拜。任何人都有缺点,列宁登山是个人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拔高它的精神意义呢。当北大山鹰社社员遇难时,就有一种声音:他们是为自己喜爱的运动而献身,我们没有必要来贬低或者赞扬他们。
  4.有几个网友发表的帖子值得一读,也代表了我的观点:
  A我覺得達家討論的太深入了, 如果說文章對小學生根本沒什麼影響,只是當做任務背一背就算了,所以就不用刪. 那麼我認為還是刪了吧! 但我認為這樣的文章不是不可以拿出來當教材,而是應該爭對初中生吧!小學生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如果他很佩服文章的主人翁, 就會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學習... 我曾聽說過有幾個小孩,在看了包青天後模訪其中的狗頭軋賜候\\\", 造成悲劇.一個人一生中有很多磨練意志的機會, 童年應該是最無憂無慮,最天真無邪的年代.對于小學生來講,确實有點驚心動魄!在他們過小的心靈里留下了\\\"生活堅辛\\\"的影子.而且要他們學習列寧老前輩,還不如多教他們要自己洗自己的小手帕,遇到同學需要幫助時,要頂力相助等.... 這些小學生可以把學習的東西帶到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學習\\\"..... 另外,我認為現在的教材真的應該要改革了,教出來的學生都是心懷大志, 而抱怨機遇不來.而且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太缺少人情味了, 真的應該從小學生開始,多編一些充滿愛心的文章出來, 不要讓我們人類成了機器的世界.我說的有點遠了.總之,我支持樓主,刪!
  B很庆幸余生也早,未曾读过这篇文章。但我读了之后的的确确是心惊肉跳了-----我儿子正在上小学且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看了插图之后这种想法更强。不管教材编者的主旨如何如何好,但客观上却表达了如下信息:
  1、坚强的品质和意志可以用冒险和激进的方式形成。难道说伟大的列宁之坚强毅志和品质就是用这种无任何必要的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去培养出来的吗?好像列宁不是一个盲目的冒险主义者!
  2、只要不怕死就是勇敢,勇敢就是不怕死!难道说勇敢真的等于不怕死吗?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头脑还正常的成人来说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表达于课本的信息孩子们就会信以为真了。
  3、生命是不值珍惜的无足轻重的东西。孩子们可以为一次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无关气节大义的任何一件小事去舍弃生命。这难道不与现代文明社会关爱生命的要求相悖吗?
  文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尽管大多数孩子不会去作同样的冒险登山运动,但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在负面的影响上确实已大于正面的引导期望;你能说孩子们不会在这种无谓的冒险精神引导下去干别的傻事而为之付出沉重代价吗!再有这样的诱导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大脑温度在四十度以上才怪!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被培养成这样!教育孩子培养优秀品质的事例、文章很多,诚如那位死为自已维护面子、不顾别人孩子的编书的他妈的“学者教授”所言这篇有争议的文章可撤可不撤,为什么不换个没有争议的文章来教育孩子呢!难道说你那学者教授的面子真比下一代的未来值钱么?我是一个正上小学的孩子的家长,同时我也是一个中学教师,无论是从家长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这篇有争议的文章还是撤了
  C.我已经几次教过这篇课文,曾记得有一次问:列宁回来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一生答:找死呗!于是我组织同学们讨论:去的时候为了看日出,可以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否则就看不到美丽的日出,那么回来呢?还有必要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吗?完全可以不走!但列宁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他必须事事处处时时锻炼自己的勇气,否则,关键的时候就容易被吓倒。假如老师带着你们秋游,宁愿不看日出,也绝对不会让你们去冒险,因为,在和平年代,生命最珍贵。但,年代不是永远都和平,在不和平的年代,一个人把生命看待越重要,生命就越没有价值。
  这就是老教材新教法,一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时代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5.我在网上看到的评论中,家长在读懂我的意思后,就很赞成。有的网友在反驳我时说,那革命烈士的鲜血算是白流了,我回答说:我说生命是最重要的,很多网友嗤之以鼻.不可否任,在战争年代,生命都是第二位的.但是这不是文明社会.即使我们的先烈们也希望我们现代的人能够好好生活,能够有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他们革命的目的.他们生活的不是文明社会,他们没有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我们是.感谢我们的英雄,他们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让我们逐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所以不要再拿我们的英雄说话,你们误解了他们革命的目的.如果他们知道我们现代人这样的折腾,还有这样的认识,他们难冥于九泉。有个网友说,现在很多小孩看早期的革命片,把它当做武打片来看。我不知道这是对我们英雄的热爱,还是对英雄的亵渎。我们现在用另一种观点看待赖宁,不是对英雄的贬低,而是社会更让我们有能力,也可以说是财力来认识生命,我们说财产是不重要的,因为我们认识到,人民的生命才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和平环境下,我们提倡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来英勇,但是在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首先要保住生命。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还有人教社的那位教授的话听来耐人寻味,既然选编的课文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否更应该选一些能够震撼人心,具有良好效果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