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议撤掉课文《登山》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此外,关于我们的教材,我有几句话想说:
1.选编教材,对其中的英雄人物要注意时代性。我们很多人常以“忘本”来驳斥教材改革,但是我们的时代在高度、高速进步,人们的认识更要前进。我们承认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观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时代局限性。却很难认识到,我们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就是未来的历史。我们要改革,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由于时代局限性而造成的无谓弯路。一个人再伟大,他都有自己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否定我们自己。在经济学中,雷锋是“非理性经济人”,我们并没有全盘否定雷锋,就比如我们不能否定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一样。他们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台阶上认识他们。当然,我们就更要站在现实世界中发展自己。
2.教材改革的方向:要多以人文关怀,培养孩子的爱心,并加以逻辑教育;陶冶情操,但注意文学性。最近几年来,我常常听到,见到青少年犯罪,甚至很多杀人犯。我们常在谴责社会的不好现象的影响,但是却从来不对我们的教科书进行反思。我不知道,当我们的教科书都如此轻薄生命,甚至还要冠以勇敢精神,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人文关怀可谈。小孩子的辨别能力很差,我们都有小孩的经历。当小朋友之间闹矛盾,不参与打架就是胆小鬼。特别是逞胆大的时候,更是让人不敢回首。我在原文的附文《我的故事》中有如下描述: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村旁边有一座引水渠,镇上工厂的废水通过它排出去。其中一段用石头砌成,建的有二层楼那么高。由于常年不用,我们常在里面穿梭,居高临下的感觉很舒服,因为我们镇上最高的楼只有两层,而我们很少有机会“享受”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我们通常一群一群的在里面撒野。
一次,有胆大的就提议沿着石壁走一走,看谁走得远。而渠的两壁各只有10厘米宽。大家可以想一下那种场面你是否能平静的看下去。如果你说是,那就别把我的这个故事读完。
我们很多人那时的年龄已有12岁。懂的东西也不少了吧。但是却敢作如此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决定。当时就有人反对,瞬间就被那群胆大的人讥讽。我没有学过这篇课文,所以也没有人举这位伟人的例子。但是那时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害怕不是红军(虽然我们本就不是红军)。如果你觉得这群孩子不可能有这么单纯,我是在编故事,你不必看下去。
于是很多人妥协了。
当有一个人落下去的时候,惊叫声使另一个孩子吓得脚跟打飕也落了下去。幸好下面是麦田,没有太大的痛苦,仅仅是把腰弄错位了。他们是被人抬回去的。
我不知道哪些儿时的伙伴做没做过有这种场景的噩梦。但是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眩晕,极度的眩晕。然后我就希望这篇文章能过撤掉,或者那座水渠赶快消失。我不希望他们的梦中也有这样的噩梦。
我并不是希望他们懦弱,而是我们不需要这种坚强,这种勇敢。如果我们想磨练孩子们的这种意志,有更好的方法,至少是更安全的方法。我听说日本为了锻炼小孩战胜困难的意志。冬天上学不准他们穿棉鞋。这个,我双手赞成,我希望有一天我为人父时,我小孩能够受到这种磨练。因为这不是冒险。也许我没有让小孩卓越的能力,但是我要让他安全。我听一位老革命描述自己打仗时的感受:那时谁还顾那么多,你不杀死他们难道白白送死。什么勇敢,什么意志。都是逼出来的。
请给我找一个让孩子冒险的理由!!!
我们的悠久文化中,很多名篇读来都相当教育人,我现在常叹自己小时侯为什么就不多读点呢。我接受文学的启蒙教育相当晚,那时最大的原因是买不起课外书。我记忆犹新的,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三首诗,一个是乐府《长歌行》,一个是孟郊的《游子吟》还有一个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第一个教会我了珍惜光阴,第二篇让我更加爱自己的母亲和亲人,第三篇让我知道珍惜爱情,友情。就这么点文字,就能对人产生如此大作用,那么我们的教科书为什么就不多选这样的题材呢。我在此还要说一点,教材在选编古代的名篇时,还要注意时代的进步已经使我们的孩子很难理解一些让我们曾经深深感动的文章了。就比如《游子吟》。我曾经接了一份家教,小女孩很调皮,由于家境非常好,大人都是溺爱惯的,有些对父母的举动还不礼貌。于是我在与她接触的前几天就拿出了《游子吟》,学完这首诗谈感想,她说老师,我从没见过我妈妈给我缝过衣服啊。我很尴尬,却又举不出能够表现她母亲因为爱她而辛苦的例子,家里经营一个不小的公司,饭也是保姆做。我给她做一个小时家教报酬是12元,她妈妈给她买的去广州的机票就近千元。这样一比较,小孩还怎么觉得父母很辛苦呢?我在上大学时,临走时母亲把要穿的衣服给我缝缝补补,直到现在想家时想起这些还是感动的眼里潮湿。我们不是否定谁,或者某个名篇,而是我们要认识到教材如果要起到教育作用就必须从我们的时代特点出发。选名篇和注意时代性,两者兼顾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我现在几乎把小学的教科书忘完了,因为我几乎在教材中没有得到什么终生受用的东西。我们的专家,是否应该一些过关于教科书的调查,就像价格听证会一样,看一看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怎样看待我们的教材的,这代人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然后加以改进。如果教育者过于一相情愿,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我说加强逻辑教育,是觉得我们现代人的推理思路让人担忧,这一点从网友评论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的哲学家的作品,古代的和现代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都要在教科书中体现。
教师的引导方面。要教会学生全面的认识问题。不要对什么东西都一棍子打死,我在揭露《登山》一文的缺点时,并没有否定他的好的方面。我们的学生太需要这方面的教育了。只有有了这个能力,他们才不会对社会迷惑,他们才能理智的怀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全面认识问题。取精华,弃糟粕,不会盲从错误。
说实话,我这几日感到烦闷的除了网友的误解外。某门户网站的两篇报道很让我难堪,一个题目是:网民建议小学课本撤《登山》“勇敢”精神遭批判;另一个:列宁的品质误导孩子?小学课文《登山》惹争议。
网络美丽又可怕!
附《呼吁,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这篇文章应该撤掉》原文:
这是五年制小学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本人是无意从读小学的小表弟的课本中看到了这篇文章,读后觉得这篇文章不适合为小孩子教育所用,特别是看到文章里列宁在万丈深渊的峡谷中行走的插图后,更是让我胆战心惊.原文如下:
登 山
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
普罗宁四周都是巍峨的高山。一天早晨,列宁请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顶去看日出,但 是出发晚了点儿。
“有没有到山顶的近路呢?”列宁问巴果茨基。
“有是有。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您走过这条小路吗?”
“走过几次……”
“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小路跟前。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 “那么您呢?您能过去吗?”列宁问。
“当然能。不信,我走给您看看。”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这一看,吓得他险些掉进深渊。
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
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开始往回走。
“回去不用着急了,”巴果茨基说,“我们不必走那条险路了。”
“可是我,”列宁说,“我打算仍旧走那条小路。”
“为什么?”
“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于是,他们又来到靠近深渊的那条小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巴果茨基也顺利地走了过来。列宁握着他的手,说:“感谢您陪伴我,这次野游非常有趣。”
“现在请您告诉我吧,”巴果茨基说,“您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懂得生活中有许多艰难和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回避它们,应该挺身向前,战胜它们,二是继续练习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
这不仅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关于见义勇为的大讨论和上海小学生文明手册的修改.我们的孩子在自身处于弱势的时候,最大的道义是保护自己.面对危险,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孩子需要理性的勇敢,而不是盲目地冒险.登山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冒险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不应该采取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虽然这篇文章不是教孩子们去登山,去冒险,但是孩子们的模仿心里很重,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受到某种思想的趋势,难免做出不能算错但却缺乏理性的举动,给自己,家人带来莫大的伤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下一篇:网民建议小学课本撤掉《登山》,引起各方争论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