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桥》课例赏析

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重温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家乡的桥》课堂实录,深深被教者精湛的教艺感染。《家乡的桥》是课改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的一篇教材,执教者是上海市一师附小的周云燕副校长。她教龄13年,本科学历。她的这节课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

  一、周老师努力在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把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上落实并有所体现。具体表现在:

  1、教师角色定位好。整节课,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时间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议论,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身份贯穿课的始终。

  2、教学方式的变化。①注重读书方式的多样化;②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入文本学习;③注重感悟体验,培养有个性的阅读,等。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悠悠文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运用适度、实效。

  二、课堂教学力求凸现新课改下的语文特点与性质。

  1、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但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本节课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范例。教师极付情感的语言,“缀”字的分析,“撷取”的理解,王维诗句的出现与诵读,中华书法的鉴赏,填空的练习等,既展现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认知、感悟、积累、运用的训练,又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很好地把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训练与人文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2、努力把书读起来,整个课堂书声琅琅。

  ①读书的形式多。个人读、集体读、引读、导读、配乐读;②抓住重点词语、语句读。如:趣味读千姿百态的桥,感悟读“单拱桥”语句,想象读“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欣赏读充满诗情画意的、充满古老故事的语段;③个性化的读。“谁喜欢那种桥?重点读一读。”“谁喜欢过户桥?来,读快一点,流畅一点。”“自渎‘我们的乐园’一小节,看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份快乐呢?”;④多读成诵。(课的最后教师引导背诵就能反映出来)。

  整节课,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会了家乡小桥的千姿百态,感受了家乡小桥的美及童年时光的快乐,欣赏了中华民族悠悠文化,更是让学生在悟读、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进入文本,进入作者心灵,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关注并实践构建具有活力而开放的语文教学。

  ①桥名的延伸:三拱桥、村头桥、玉带桥、家门桥等。

  ②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③中华书法欣赏:小篆、大篆、楷书、行书、隶书、草书。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④民间故事。教师以“震龙桥”的故事引读。

  从中可见,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与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拓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本节课获得了一等奖,但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缺乏对朗读的指导。教者在反思中说到:“孩子们的朗读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没有读出来。”学生没能更好的读出意境,主要是教师从始致中都没有读的指导。教师只是在创设情镜中下了功夫,感染了学生,但是要读出韵味,语言情感还需要给予引导和点拨的。如:古筝曲相伴,读充满美感的桥名,或急或缓,或扬或抑,教师应点拨到位,激发学生语言情感

  当然,断壁的维纳斯,比萨斜塔是有缺陷的,但都是美的。总的来说,这节课无论是从课改理念,还是从语文特点,都不失为一节好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