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课文 不平凡的教学

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教学大赛,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示范教学,执教的多是经典教材、写景抒情、童话寓言一类的文章。听《晏子使楚》(以下简称《晏》),还是头一回。
  《晏》一文看似平淡无奇,那么,这样的教材如何教得有味道、有特色呢?
  窦老师过去擅长执教感情性强的课文,教学充满激情,善于煽情。这课《晏》有什么创新,有什么亮点呢?
  听课后我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平凡”的课文也可以教出不平凡;小的课文也可以悟出大的道理。窦老师这一课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亮点不在于情感的熏陶,而在于哲理的思考。

  思考一:
  一般叙事的课文,如何使教学模式富有新意?
  ——打破重情节分析的阅读模式,着重人物的感悟、主题的深化
  叙事性课文的教学,往往重在故事情节分析,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顺着课文的自然段落读。但《晏》一课的精心设计却打破常规,教学条理清晰,层层深化,高潮迭出。其特色尤其在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学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是以晏子为主线,一是以楚王为副线。三个故事的阅读不重在情节经过,而重在晏子的人物分析。对楚王表现的分析,也是为了加深晏子所言所为的领悟。教师就按照这两条线索引领学生阅读,先晏子,后楚王,主次分明。
  教学程序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首先,整体感知全文,粗知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自选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已的话叙述出来。然后,深入精读,找出每一个故事中描写晏子面对侮辱时的神态、语言的词句,认真推敲。让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既加深了对晏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又领悟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内涵的深刻。与此同时,补充了两段对晏子所言所为评价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辩论,使主题深化。通过反复品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一句,让学生对整件事有个总的评价,对晏子的口才、智慧以及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的原因有更全面、深刻的体会。
  这样的教学程序设计就把故事情节、人物理解、语言感悟三者融为一体。

  思考二:
  语言较为平淡的课文,如何教出语文味?
  ——精心挖掘语文因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窦老师钻研教材确有独到之处。即使课文浅显平淡,她也能深入文本对话,认真分析语文教育的因素,强化语言的训练。

  1.认真推敲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词语、句式,深刻领悟其内涵
  教学片断:
  师:晏子“故意笑了笑”,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师:还可以大胆地想象,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
  生:(模仿笑)
  师:什么笑?
  生:笑里藏刀的笑。
  生:晏子这个笑指的是得意的笑。
  师:还有吗?
  生:有点讥笑、嘲笑。
  师:刚才有同学说笑里藏刀,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才可以说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是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师:那叫智慧。哎!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请同学们按自己的体会好好地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们,就是这笑一笑,我们就能想象晏子的脾气、性格、骨气。让我们再次为晏子的这种智慧喝彩!

  2.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片断:
  师:晏子反驳的话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1:用比喻。
  生2: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有哪个国家,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
  生:晏子这么一说,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
  生1:晏子的口才十分好,他足智多谋,能以口舌打败对手,是人中之人,才中之才。
  生2:我认为晏子的口才绝了,他不仅反驳了楚王,还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让楚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生3: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真好!能用补充教材里的话,用人家的话来点评晏子。
  此外,老师还点出文章结尾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及开头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的联系。启发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妙处:语言简洁,前后呼应,深化主题。晏子之所以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不仅是凭他的口才、智慧、机智,还因为有“齐国是大国”这样的实力背景。

  3.补充文言文对照,积累、丰富词语
  教学片断: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在补充教材里,也有这样一句,是“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就把齐国的人多势众表现出来了。
  师:真是太精彩了。能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请大家在晏子说的这句话里面找出三个成语。
  生: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
  师:好!我们来对号入座,对照课文理解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说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能记在心里。

  思考三:
  道理浅显的课文,如何使价值观的导向引向深层?
  ——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哲理思考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由于时空的距离,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不容易悟出其中道理。窦老师非常重视价值观的引导,不停留在只欣赏晏子的能言善辩,而深入讨论分析晏子的口才和智慧及国家实力的关系。教师设计补充了一位外交官、一位历史学家的评价,引发求异思维,鼓励独立思考。通过两次辩论和哲理性的思考,学生对事件、对人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又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作了正确的引导。
  课件先出现这样一段话:
  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样认为的:“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还是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师:关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请你自己静静地思考。
  生1:晏子是出使楚国的,他用自己的语言来反驳了楚王的话。他的口才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说的话。
  生2:我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实在是讽刺楚国。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3:我也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是楚王首先不尊重晏子,所以晏子也没有必要尊重楚王。再说,晏子也没有摆明着针对楚国。
  师: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晏子真的只凭口舌之能吗?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使他真正赢得了尊重?
  生:(读“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课件再出现这样一段话:
  有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他的看法:“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师:这是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你赞成吗?请互相讨论。
  生1:我认为这次使楚的成功只是短暂的成功,不是永久的成功。
  生2:一个人出使代表国家的尊严,他赢得了胜利,那就表明他的国家有人才,有实力。但是如果国家有什么变数的话,那尊严就会破灭。也许他现在能为国家获得短暂的尊严,但是不可能永久的,这就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关。
  生3:我有赞成的地方,也有不赞成的地方,前面一句:“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齐国人都是晏子,都有真才实学,所以第一句我认为是对的。最后一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我觉得是有关的,如果晏子钻了狗洞就会损害国家尊严,因为他是使者。
  师:啊!原来国家获得尊重,不仅仅是因为晏子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这一次外交,是这个国家有……
  生:实力!
  生: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思考四:
  篇幅容量不大的课文,如何扩展阅读的广度、深度?
  ——资源优化组合,优选补充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