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文本间,感悟留心尖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轻轻的翻开语文课本,阅读《触摸春天》这篇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如花的小女孩穿梭在美丽的花丛中,就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蓦地,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奇迹般的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美丽的蝴蝶在她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
课文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的感悟: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悟春天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学习这一课,我决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一同经历三个阶段: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游历文本,感悟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一)、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1、读通文本是感知文本的基础。
读通文本是基础,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通”就是把课文读通畅。让学生把课文读通畅,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通过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伙伴读书中出现的错误读音。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中生词的情况。在这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词语有:小径、流畅、磕磕绊绊、瞬间、弧线、飞翔、权利、缤纷。会读的词语有:清香袅袅。容易读错的词语有:曲线、悄然。
在教学中,我将以上词语课件出示,把读准字音和理解意思作为学习的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理解“小径”,联系学生学过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石径”,来帮助学生理解“小径”——小路。有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理解“瞬间”,我这样设问:这个词语是形容什么的?你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吗?还有的词语用做动作的方法来理解,如“弧线”和“曲线”,用语言去表达则困难较大,但要用动作来表示其意思则形象直观,也能准确地表达出学生的理解。还有的词语则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如“流畅”、“悄然”。
虽然学生已处在中年级,但对词语的学习,教师仍不能忽视,因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要贯穿于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各学段都不应该忽视,也只有学生读懂了词语,才会更加深入地读懂句子,读懂段落,读懂篇章,因为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
2、读顺文本是感知文本的途径。
在教学时,我决定从课题入手,先感知“春天”,再感知“触摸”。学生读书后,便发现第二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第三至第六自然段讲述了盲童安静触摸春天时的情景;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后,便发现这段话流露了作者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
(二)游历文本,感悟文本。
阅读文本,就是要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游历文本词句间,去感悟,去品味。品味其表达方法,品味其表达的情感,这才可称得上是读懂了文本。这种懂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感悟。
1、感悟“春天”。
阅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出春天的特点——花繁叶茂。先让学生用组词法理解“繁”与“茂”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
学到这里,不能忽视的事课文中的插图,我问学生:“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我们学习的资源,观察一下美丽的插图,想一想:究竟是什么让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学生阅读文字与插图后,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安静留恋这里蓝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嫩绿的小草、鲜艳的小花、美丽的蝴蝶……
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既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文字与插图相结合,会让学生在头脑中的意象更加丰富,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本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感悟“触摸“。
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生动地讲述了安静触摸春天的过程。“触摸春天“的过程,对于安静来说,这是两次全新的经历。她的心灵两次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当学生感受安静“第一次全新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升腾在学生心中的感受便是——惊讶。一个“流畅”,一个“拢住”,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了疑问: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么会走得那么“流畅”?怎么会“拢住”一只蝴蝶呢?这些疑问,都能让学生通过读书解决。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走进作者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个细小的动作——扑腾,让安静感受到了蝴蝶对生命的渴望,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
为了让学生读懂安静,可以通过对比:我们眼中的春天是五彩缤纷,美好的,对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春天只是一片漆黑。对双目失明的安静来说,春天是一片漆黑吗?尽管眼前一片漆黑,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怎样的?(多姿多彩)而后,又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安静的灵魂深处,当蝴蝶在她手指间扑腾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安静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她从蝴蝶的扑腾中感悟到了蝴蝶对生命的珍惜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从而感受到了春天是那样富有生机和活力。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在读者、作者、主人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而且是心灵之桥,促使三者互动对话、心心交流,以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此时,学生读懂了文本,读懂了安静的心,读懂了作者的心,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
当学生阅读安静“第二次全新的经历”的部分时,引导学生对词、对句进行质疑。为了帮助学生质疑,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弧线”与“曲线”去理解句子。一个“弧线”学生会联想到彩虹。有句歌词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师可设问:“在安静的心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那她一定经历了风雨,那是怎样的风雨呢?学生通过想象,可能会想到女孩也曾经有过痛苦与失望,也有过不能触摸春天的经历,可她没有泄气,没有灰心,凭着对人生的执着,她的愿望实现了。而文中的“曲线”与下文的“飞翔”紧密呼应。“曲线”,是蝴蝶飞走时的轨迹。这时,学生可能有了疑问:蝴蝶飞走了,安静并不能看见,可作者为什么说安静仰起头来张望?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渐渐感受到表面上女孩在张望,可实质上女孩在用耳听,用心感受。这便是女孩的第二次全新经历。这一次女孩安静读懂了她从来没有读懂的一个词——飞翔。
3、感悟“生命”。
在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这一阶段,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抓住这句话中的“谁”,训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这句话的品悟。
与课文相联系,这句话中的“谁”指安静,也指残疾人,还指每一个人。让学生将“谁”换成“安静”“残疾人”“每一个人”,再读这句话,我想,在学生的内心中已经悄然领悟到了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其实,在这个“谁”中,也包括你,也包括我,让学生再次将“谁”换成“我”后,可以结束这堂课了。课虽然结束了,但在学生心中,一定会留下这样的思考:我将怎样生活,我将怎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刻回答,因为学生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只要他们在每走一步路之前,多多地思考,相信他们的世界也一定是五彩缤纷的。
(三)、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要用语文。因此,我把这节课的作业设计为:请你像作者那样,细心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观察过后,你的心中有了怎样的思绪呢?请你以“生命”为题,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习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整合
下一篇:《触摸春天》人教版教学参考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