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的故事怎么写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生配合读第一个故事。
【解析:《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文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这一段的教学中,让儿童自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读书,在下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阅读犹如游泳,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让儿童感受“会游泳后”的乐趣。更为巧妙的是,教师不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教师充分意识到,第二学段又是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五、得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1.复习学法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自己读。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2.自学第二个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幻灯展示:第二个故事部分】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生1: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生2: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生3: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生4: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
师:体会得真好。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师: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幻灯展示】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1:我发现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耀武扬威”,而妇女是“衣衫褴褛”的。
生2:之前的资料也写到租界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是很痛苦,生活贫穷的。
生3:中国的妇女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
师:是的,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看来,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写的地方。
生1:“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句话中妇女希望巡警为她撑腰,可是巡警却把她训斥一通。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
生3:主持公道。
生4:就好像当法官。
生5: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师:对比后,你发现什么?
生6: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
生7: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请大家再看看,还有这样的地方么?
生:我发现一处“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师:是啊。抓住“握紧拳头”和“劝劝”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来吧,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好好体会。
生:读第二故事。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贯彻了“将发现进行到底”的理念。“发现”什么?写作特点。第一个故事“设置悬念”是特点,第二个故事“对比着写”是特点。教师能根据文本的特点,指点孩子们去不断发现。阅读之旅,就是发现之旅,也是学习写作之旅。此环节的教学,如果能继续贯彻“自读质疑——再读解疑”的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解答,而不是急着提出“对比写法”,可能会更好。】
3.自学第三个故事
师:第三个故事,就让大家自学,还是从疑问入手,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自己学习后我们来交流。【幻灯展示:第三个故事部分】
生:自读学习。
师:我们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生1:这里也有对比。比如同学的发言: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一样,周恩来说得好。
师:不仅仅是好,应该说是说得精彩,说得让人心振奋。再看看,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没有吊了一些胃口呢?一下子就直接说出周恩来的志向么?
生2:不是,也有吊胃口。之前写了同学的发言就是。
生3:还写了“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也是在铺垫。
生4:这么写,大家心里好像都希望看看周恩来到底要说什么。
师:很好,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生:都有讲到中华不振。
师:对,中华不振,所以要振兴中华,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啊。现在,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过程,试着去感受当时他心里的感受。
生:自由读第三个故事。
4.上下贯通
师: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体会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三个故事的。
生:自由读全文。
师:好,现在请你再次慎重地立下自己的志向。
生:书写志向。
师:如果要写出你的立志故事,你会怎么安排,怎么设想?
生1:我也会用几个小故事来说。
生2:对,不要一下子说,我也要吊胃口。
师:好,如果用几个小故事说,一定要注意故事之间的关系,顺序。不要各自独立,自说自话。几个故事能讲清楚来龙去脉就好,不要凑字数。有时候,听故事的人就喜欢听个关键哦!
师:在写其中一个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3:可以把积累的词用上。
生4:可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把要写的主要内容突出出来。
师:真好,学了就要用上。祝福大家写作快乐。
【解析:本案为“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设计。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学习中,以儿童自读自悟的形式展开。不仅关注故事本身的教与学,更关注儿童从故事的阅读学习中,学习写故事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故事写作中去。读与写的结合,就在运用和练习中实践、提升。】
【总评】
“阅读就是不断的探索”
这是何捷老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说的话,我以为,用这句话来总评何老师的课,最恰当。
首先,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解读,印证了“阅读就是不断的探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大部分老师会把此课引入宏大的叙事背景中去,人文性被无限地开掘,把课上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激动过后,再去追问,语文的东西,留下了多少?也许一片茫然。何捷老师心里明镜似的:教语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除此以外的东西,都是副产品,都是“非语文本体的”(吴忠豪语)。因此,他没有在人文上过度开掘,而在讲清楚一些简单的背景之后,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言语形式”上。而“言语形式”是怎么被发现的?有赖于何捷老师那双独特的慧眼。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联,对比的写法,伏笔照应等等,都是被何老师那双慧眼发现的。何老师文本解读实践,告诉我们,“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潘新和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词句解析
下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