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作者简介:
  王小红,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1997年至今任教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鼓楼中心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安徽省教坛新星,市优秀班主任。多年来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凭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互动和谐、愉悦开放的教学特色,所执教的阅读课两次获得阜阳市优质课评比第一名,颍州区优质课评比特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曾获全国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阜阳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并在相关刊物发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