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学过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同时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放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师出示:客厅、黄昏、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什么感觉?应该怎么读?
  生:(读词)春风拂面。
  师:这才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 (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映人眼帘的是什么呀?文中怎么说的,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曲”这个字大家读得不太一样,有的渎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答“查字典”)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们看一看。(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师: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师:这里有两组问,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乎和、质朴,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写作者肖复兴的,第二组是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还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叫圣陶先生可是一位大作家。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爬山虎。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
  尘:它是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围绕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呢?
  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学生默读课文)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l—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作文。(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
  点评: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根据课文的逻辑顺序给课文分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分意义段,而是通过提示“这两件事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的。学生把握了这两件事的开头结束就可以给课文分段了,这就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试着运用。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后交流)
  生:“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得很认真。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原件。(课件展叶老修改的原件)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怎样读这段话呢? (学生自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点评: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这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体会。
  生:用“幅”字更准确点。
  师:我们平时说:—张——(生齐答)纸。
  师:一幅——(生齐答)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小手来写一写,—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个“删”字,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刻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刻宁,刻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宁的演变过程、甲骨义、金义、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个“册”字加—个立刀。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先是体会叶老修改的妙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融在一起。处理“删”字,课件演示由“册”的形象入手,出示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感觉到了汉字的奇妙,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删”,是在对“册”感性认识上,用学生都能理解的方式,把“删”的字义带出来。这里的巧妙在于把汉字构字的规律揭示出来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同学合作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确切了。
  师:句意确切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仔细地修改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渎呀?自已试试。(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只有1500多字,可就是这1500多字的文章被叶老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
  生:(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