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实录之三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一曲《赛马》,把学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音乐绝对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运用恰当。]
  师: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指名朗读,学习“远迎”。
  师: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远迎”这一部分?(指名读)“飞”字读得特别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的速度很快。
  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生:衣服漂亮。
  师: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
  生:还可以看出来迎接的人很多。
  师: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呀,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全班齐读)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总评
  总起来说,董琼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道。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首先取决于执教者。只有执教者发现了关,读出味来了,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读出味道来。
  其次读写结合好。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

  相关链接: 《草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