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教学实录——《白杨》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师:第2个问题,白杨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第3个问题,这篇课文就写了白杨吗?还通过白杨写了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课文。
  师范读第13小节。
  师:他们只知道什么?
  生齐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知道?
  生齐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小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
  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所以才会去为人民服务。
  师: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生:那个时候,新疆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所以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的知识青年去建设新疆,帮助新疆的和谐发展。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好。多会学习呀。新疆刚解放,当时非常艰苦,条件非常的困难。新疆幅员辽阔,但是这么辽阔的幅员当中,建设的人却很少。所以当时毛主席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境去。爸爸就响应党和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孩子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中学。你们知道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内地念完中学再过去呢?内地的中学质量还不好一点吗?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新疆去建设。
  师:那么小,就在南京,就在北京念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新疆读中学呢?
  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疆那里艰苦的环境,长大以后也会国家做出贡献。
  师:从小带自己的孩子到新疆去,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那里艰苦而恶劣的环境。爸爸的良苦用心啊。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那样偏远和落后。你知道新疆的环境吗?
  生:我知道那里的环境非常的艰苦,可能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师: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上。你还知道什么呢?课前预习了没有,有没有查找有关资料。
  生:我们还可以从第一小节看出来,那时的新疆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那些边疆建设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自己睡在坑里,上面用简陋的东西一盖。早晨醒来,满嘴、满脸、满眼都是沙子。就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去建设边疆。
  师:拿起书,我们把3个只知道再读一读。他们只知道的背后有3个不知道,我们要读出背后的不知道。
  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读第15小节。
  师:这一点知识呀,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颗种子能生根吗?能发芽吗?能长大吗?爸爸还有一丝担心啊。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2个孩子呀。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呢?他不知道白杨树孩子们见到了吗?他还在想什么呢?他还有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他担心孩子们会不适应那里的环境。
  师:他们能适应吗?说得多好啊。
  生:爸爸看到了这风沙中的白杨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和这白杨树多么的相像。而他的孩子今后能像他一样成为“白杨树”吗?
  师:好啊!爸爸还会想什么呢?陷入沉思。
  生:我觉得爸爸还会想,孩子们会不会挑剔,受不了新疆那边的艰苦生活。
  师:对呀!孩子们从小在内地城市长大的,一下子到了这个恶劣的环境当中,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适应吗?能像我们父辈那样战胜那些困难吗?爸爸还有一些担忧。但是,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为什么看到大白杨旁的小白杨成长了,他就笑了呢?生:我觉得他看到了这情景,他就对他的孩子有了一丝信任。
  师:是信任吗?这个词用得准吗?
  生:我觉得他认为这棵大白杨就是他自己,这几棵小白杨就是他的儿女。他的儿女在他的身边茁壮成长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大白杨多么像爸爸呀,小白杨多么像他的孩子呀。那么这里的迎着风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风沙指的就是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那迎着风沙就是?
  生:迎着风沙就是忍受着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说明他们能够?
  生:说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师:战胜困难,茁壮成长。爸爸的表情变化,通过他的表情我们能透视到他的内心深处。我们一起读,把爸爸的内心变化读出来,把爸爸的那种期盼也读出来。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在单独的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一起读无法抒发你们感情,单个读就能抒发你们的感情了。
  一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现在我想请人单独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集体读不能抒发你的感情,单独读来抒发抒发你的感情,你来。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不错,最后一句话,文章的结束部分,该怎么读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结束了,课文结束要有结束的感觉,谁再来读读最后一段,你来试试看。
  生: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成长起来。结束了,该有结束的感觉,好啊,读到这里,我们来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是仅仅写白杨树吗?通过白杨树他是赞美像爸爸那样的许许多多边疆建设者们的美好心愿。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这里写什么词呢,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谁来帮帮我设计一下板书,白杨树高大挺秀,本身就是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好,大家讨论交流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你来帮孙老师设计一下板书。
  生:我认为爸爸的心愿是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说得很好。但是,我如果把他写下来的话,让他的孩子和他一样建设边疆,这太长了,你能不能像我这样,设计几个关键词呢,写什么关键词,你说?
  生:建设边疆
  师:建设边疆。这是他帮我设计的,还有不同的吗?你帮我设计什么?
  生:坚韧不拔。
  师:坚韧不拔。你的呢?
  生:为民服务。
  师:为民服务,你的呢?
  生:克服困难。
  师:克服困难,你的?
  生:为民造福。
  师:爸爸的心愿,这篇文章爸爸把孩子带到新疆去,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他的心愿是什么呢,这里用什么词来表达呢?这次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做什么呢?
  生:爸爸希望他的孩子能子承父业。
  师:子承父业。多好。就用这个词。(板书)
  师:子承父业,扎根边疆。(板书)
  三、总结拓展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他的心愿是什么,世世代代扎根边疆。不仅他们自己扎根,还要他的子女们跟他一样去扎根边疆,刚才这个同学“子承父业”我认为用的非常好。这篇文章啊它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先写大戈壁的荒凉景象,在这荒凉的背景中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借爸爸的口赞扬了白杨内在的品格,然后通过白杨来表达了爸爸的心愿,他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们一样子承父业,扎根边疆。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的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这篇文章为什么要宣导课文中去呢,它这篇文章写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不清楚,有那么许多好文章,为什么就把这篇文章选到课文里面来呢,他到底好在哪里呢,你能告诉我吗?我有点纳闷了,为什么不选其他文章就选这篇文章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