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析、读、悟”三步教案设计及说明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