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二)》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是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3、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告知学习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播放二胡曲《月夜送别》师:同学们你听,这首曲子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很美,忧伤)
2.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吗?《月夜送别》音乐描绘的就是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两个人伤心离别的情景。
3.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4.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5.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1、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2、投影出示有关诗人的填空题。
3、出示例子:《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谁能把刚才出示的前三条资料这个句式连起来说一说.4、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一句话把尽可能多的资料串起来说一说吗?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 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出示雪景Flash: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认识赏识
4.让我们伴着离别的乐曲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吧!(配乐诵读)
5、总结学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北京的四合院》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