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文本细读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去年,我因为要重上《小珊迪》,《小珊迪》我在2002年上过一次,去年是第二次上,跟02年的版本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要重新上这一课,我就特地为《小珊迪》写了个文本细读,你还别说,这个文本细读,为我重上《小珊迪》、超越原先的《小珊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上的《小珊迪》,从整体思路到局部亮点、从思想深度到感情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文本细读。可以这样说,没有文本细读,就没有超越意义上的新版《小珊迪》。好!咱们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我把自己对课文《小珊迪》的文本细读和盘托出、全盘公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掌声)
  “小珊迪”,注意,这是课题!那么,读到课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文本细读从课题开始。读到“小珊迪”这个课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生起自己的敏感和警觉,否则,你就卷铺盖走人!(笑声)文本细读,那是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呀!对不对?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然后呢,我就很自然地做出了这样的联想,既然是写人的文章,那么,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我就要特别加以关注。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我更要特别关注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等。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然后思考开始了,课题叫“小珊迪”,是吧?但是很奇怪呀,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的字眼,一次也没有!不信?文本就搁在这儿呢!没有,一次都没有,只出现“珊迪”,注意是“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各位,这不奇怪吗?这就是文本的缝隙,看起来挺反常、挺不可思议的,这就需要你去细读了。课文当中都叫“珊迪”,课题呢,偏偏叫“小珊迪”,为什么呀?我说过了,要慢慢读,要徜徉啊!现在我们有的是时间,够你化的。(笑声)那么,你的敏感聚焦到哪个字上呢?当然是这个“小”字喽!我的敏感是什么呢?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儿,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啊,(笑声)这就不仅仅是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他发育不良,那是因为他营养不良;他营养不良,那跟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就发生了联系,是不是?所以这不仅仅是个生理问题。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也是最最紧要的一层意思,实际上,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了一种蓄势的作用,它要真正言说的意图就在这一层,但是它没有直说,没有明说,它让你自个儿去琢磨。琢磨什么呢?你想,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小、小、小,但是,珊迪的形象呢?那种精神意义上、灵魂意义上的形象呢?小吗?不小!不但不“小”,而且应该冠以一个大大的“大”字,是不是?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是高大,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是伟大。但课题呢,偏偏给你一个“小”字,把这个“大”字深深的隐藏起来,调动你的理解和想像,这就具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和力量。老师们,你能这样细读课题,才能读出味道、读出神韵来。是不是?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好,我们的细读进入正文了,有人一读到“故事”二字,马上来了敏感,什么敏感呢?啊?!原来这个事儿是假的,是虚构的。(笑声)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呢?很简单呀,因为它是个“故事”呀,故事嘛,当然就是假的喽!你听听,刚才读课题,他没这个敏感,现在一读到这个“故事”,他的敏感就出来了,不出来也就罢了,偏偏出来的还是一种假的敏感、虚构的敏感,这不哪壶不开提哪壶吗?(笑声)其实,这个敏感是错的!谁跟你说故事都是假的?谁规定故事就必须是虚构的?“毛主席看戏”的故事是假的吗?真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假的吗?真的!“九八抗洪”的故事是假的吗?也是真的!当然,故事确实有假的,有虚构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宁愿相信“小珊迪”的故事是真的!
  好,再说“爱丁堡”。“小珊迪”的故事很奇怪,它没有交代社会环境,它把这个社会环境巧妙地隐蔽起来了,隐蔽在哪里呢?就在“爱丁堡”这个地名里。爱丁堡在哪儿?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是一个相当著名的城市,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千万不要小看爱丁堡,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另外你不要忘记了,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什么细节呢?“卖火柴”。这一细节,设想一下,在今天的爱丁堡,还会有人满大街地卖火柴吗?我看不大会有了。所以,这个细节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我们接着往下读,“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各位,千万不要放过“天气很冷”四个字,千万不要放过!你要细读,你就要沉入词语,对不对?“天气很冷”这四个字,点出了小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冷,到底有多冷呢?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反应。这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呀!文字给你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是不是?正好通过你的细读去补充它、丰富它。天气很冷,也许已经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霜气漫天的程度了,总之,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像,将“天气很冷”这四个字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们继续,“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故事中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不知各位读了什么感觉?我感到心酸。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就一件单衣,还是又薄又破的。试想,在天气很冷的情况下,穿与不穿又有什么区别?这件又薄又破的单衣,与其说是小珊迪用来御寒的,还不如说是他用来遮羞的。小男孩当下的寒冷,除了“刺骨”还能怎么形容呢?寒冷穿透他破旧的单衣、穿透他单薄的身子,直刺他的骨头啊!我们再看,“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头上写一笔,脚下写一笔,笔墨非常集中、非常吝啬。是不是?(笑声)这个叫抓住典型细节,只有集中而典型的言说,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不难想见,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孩子受冻绝非一天两天了。要敏感,文本细读一定要敏感,不然就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有人说“白话文白话文,就是明白如话的文”,都明白如话了,还用得着这么费心费了的读吗?其实,这是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一个误区、一种错觉。说出来的是话,写下来的是文,有这么简单的事儿吗?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写,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不知误尽了多少天下苍生啊!(笑声)这个我们不展开,我只是想提醒各位,白话文也要细读、也要品读,不然,白话文就真成白开水了。(笑声)我细读文本到这个地方,就在旁边注上“一哭!”二字。
  既然有一哭,就会有二哭,是不是?我们接着往下读,“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你可以留意珊迪的请求,也可以关注珊迪的可怜,这些都是可以的,文本细读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说你必须这样读不能那样读,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规定,它是个很主观、很灵动的事儿。我呢,我特别注意了“只要”这个词儿,“只要”说明什么?“只要”说明火柴的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对不对?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只要一个便士呀!在英国的货币当中,便士、先令、英镑,都是基本的货币单位。十二个便士等于一个先令,十二个先令等于一个英镑。所以,你留心一下后面的一个细节,故事中的那个“我”,不是给了珊迪一个先令嘛,他只要付出一个便士就可以买到两盒火柴,对不对?那么,珊迪应该找给“我”几个便士呢?对,十一个便士。故事对这个细节有没有交待呢?有的!后来,珊迪的弟弟不是找到了“我”嘛,他这样对“我”说,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不对呀,应该是十一个便士呀。那么,还有七个便士呢?你看,小利比就接着解释,“一辆马车把珊迪撞了,他的帽子找不见了,火柴也丢了”,注意,紧接着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怎么说来着?“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你看,四个加七个,不多不少,正好十一个便士。这个细节,对表现小珊迪的人品和精神,同样非常重要、非常具有震撼力!所以,文本细读,就要这样细致入微、见微知著地去读、去嚼才行的。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注意这里的“想了一会儿”,这个地方,我觉得各位也不妨“想一会儿”,(笑声)想什么呢?第一,“一便士卖两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打对折呀,意味着降了百分之五十啊,意味着收入少了整整一半呀!这要搁在今天,你看那些商家怎么宣传?血拼价呀,跳楼价呀,自杀在眼前呀!(笑声)第二,这么个对折价,对可怜的珊迪又意味着什么?说实话,这个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罢了。可是,不要忘了,对于一个穷极了的孩子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打一次对折,本钱还能保得住吗?可是,不这样行吗?不行啊,请人买火柴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身无分文,拿什么充饥?拿什么御寒?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可怜的孩子!这个决定,对珊迪来说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啊!所以,他不得不“想了一会儿”。我在旁边注上俩字——“再哭!”
  接着,“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但是当我掏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你看看,真正让我下决定买火柴的原因,不是那个对折价、那个跳楼价,而是这样四个字——“不再纠缠”。你烦不烦呀!你讨不讨厌呀!你有完没完呀!这四个字,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的烘托,你看,现在的“我”对珊迪就是这么个态度。可以说,这个态度并非只是“我”一个人才有,这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对珊迪似的那批人的一种普遍的态度。
  故事写得很有波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啊!是不是?就买火柴这件事而言,你看,先是不想买,因为不需要,这是第一折;然后,珊迪打对折,恳请对方买,我呢,为了使他不再纠缠,就决定买了,这是第二折;再然后,我发现没有零钱,又决定不买了,这是第三折。就这样曲曲折折的写来,把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揪起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