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设计之五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
  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特色:
  抓主线,带副线,读中感悟,读中激情。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文插图)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寒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再三请求“我”买他的火柴。他名叫“小珊迪”。故事便从这里开始。(板书:小珊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求:
    (1)简介故事大概内容。
    (2)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后反馈检查:
    (1)同桌互查对方的朗读情况。
    (2)指名简介故事的大概内容。(板书:卖火柴——受重伤——死)
    (3)初读课文后,你觉得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可怜、诚实、善良)
  三、研读感悟“他”这一主线,感受品质。
   1、读“卖火柴”,体会困苦。
    (1)找出一对近义词:“请求——乞求”,比较异同。
    (2)出示四次请求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心情。
      “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一般请求)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劝降请求)
      “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降价请求)
      “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你们去换零钱。”(乞求)
      (四个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体会小珊迪十分急切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感悟可怜。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心情为什么如此急切,找到有关语句,读读并谈谈感受。
      可以从“身上只穿……,瘦瘦的小脸……一双赤脚……”、“……我饿极了”、“他俩是孤儿,……”、“破衣服”、“破床”等词句中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家境贫穷,饥寒交迫,靠卖火柴养家糊口。
   2、读“受重伤”,体会诚实。
    (1)读一读小珊迪弟弟的一段话。
    (2)演一演“小珊迪拿了一先令转身就跑了……”以后发生的故事,启发学生想像表演“珊迪嘱咐弟弟还零钱”等情节。
    (3)算一算:1先令=12便士。由“七便士不知哪儿去了”、“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进一步体会珊迪诚实的品质。
   3、有感情地读读小珊迪临死前说的一段话与写他死时的一段话,了解小珊迪临死前最挂念的事是谁来照顾小利比,体会小珊迪的善良。
   4、整体把握“我”这一副线,激发情感,产生共鸣。
    (1)找到有关写“我”对珊迪态度变化的语句读读,体会“我”对珊迪情感上、认识上的变化。
      A、抓住“纠缠”、“猜想”、“断定”等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品味、体会。
      B、比较句子:
        我会照顾小利比。
        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比较朗读,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第2句强调“永远”“的”),想想“我”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C、从最后一段话的细致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我”对小珊迪的同情。
    (2)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小珊迪死了,从他的死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写上几句抒发此时此刻的感受,使情感升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本案亮点评价]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应当十分重视“读”的实践。本设计在这方面是一个范例。“抓主线、带副线”,“‘三读’体会”,而读中又有“说”有“演”,有“比”有“算”,可谓变得多姿多彩、情溢意浓,知能和情意的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感悟,则全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