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诗的教学反思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默写)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3)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4)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怎样的画面?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游人陶醉(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前两行诗构成“春雨游人断魂图”,后两行构成“杏花春雨放牧图”两副画面合起来组成“烟雨春游图”,淡雅清美,写难写之景于眼前,中心是“春游探胜”。
  还可以改写成情景短剧,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一篇:《清明》教学反思之一     下一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