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0年后,我再看您”引起的……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案例]
  语文课上,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正在自由朗读最后两段:“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师,我认为作者写作不动脑筋,有违常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是吗?”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你从哪里看出来?”
  那位学生有模有样地说:“一般说来,30年后,那位老人已经100多岁了,早已作古了。”同学们听后便哄堂大笑,但也有好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
  这时,我们班号称“小博士”的严站起来推了推眼镜说:“刚才那位同学是一般说来,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百岁老人多的是。”
  “可你也不能排除作古的可能呀!”那位同学又反驳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班中很自然地分成了正反两方。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情绪异常高涨,而作为教师的我当然在这关键时刻决不能喊停,而是应顺应学生的思路,正确地去引导他。于是我从容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考虑得很周到,其实两种可能都有,但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来猜测一下呢?”
  顿时同学们变的鸦雀无声,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突然,我班的“智多星”王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30年后,老人肯定还活着。你看,书中写道,老人已经70多岁了,眼睛却炯炯有神,而且老人天天扫那么高的天游峰,不是在锻炼吗?”一说完,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第一位学生也站起来说:“我在补充一下,那位老人那样爱生活,而且天天呼吸那样清爽的空气,所以现在我也相信老人在30 年后依然健在。”
  同学们又一次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深知自己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又该是课堂的调空者,于是我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程。趁热打铁地说:“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么棒!既然大家都觉得30年后老人还健在,那么我们来续写一下30年后再相见的情景。”

  [反思]
  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有自己的主见,不一定能跟着老师设定的备课思路走,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我很庆幸在课堂上没有愚昧地扼杀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尊重学生的感受,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由,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再适时地作正确的引导,这样自己的教案虽搁浅了,但课堂却因学生的问题而变的精彩,因学生的笑声而充满了生成的活力,使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