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但是,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教学的难点。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对话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步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人物描写的体会,既可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鲜活形象。又可借助这个平台,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将他们拟定为教学重点。
  老人的三次话语,蕴含着人生哲理,需要仔细品味,故将其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将结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学会了主动“问”,也就意味着主动思想的开始。)
  1、首先板题,(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请同学们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那些问题?(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3、提取“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第二步:与文本对话,突出教学重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在这个步骤中采用设置悬念,也就是存疑教学方式进行文本感悟的教法,选取边读边悟、合作探究的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1、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几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2、指名读两处外貌描写,边听边思考: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何异同?
  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
  第一次:着重于衣着描写(粗线条)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第二次:着重于脸部刻画(细描)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适当总结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此处存疑】
  第三步: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
  1、让我们先来看啊看那老人工作的地方,欣赏武夷山美景(视频、图片)
  2、学生介绍武夷山、天游峰
  3、老师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现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4、文中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自由选择读法读一读,说说感受。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银丝,抛,飘飘悠悠……”感受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体会衬托出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3、通过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板书:险
  4、天游峰真是一座险峰啊!所以人们这样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引读第一自然段)
  第四步:与人物对话,对比游人与扫路人
  1、这样一座险峰,要攀上山顶难不难?登山时,游人的表现如何?指名读第7节,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板书:气喘吁吁学生做动作解释:气喘吁吁
  2、老人扫天游峰时,又是怎样的呢?生答板书:轻松悠闲
  3、分角色读对话: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4、这么高这么陡的山,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齐读老人的话。(朗读感悟老人并没有把扫路当作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话语,没有半点虚假,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5、这样一位老人,让文中的“我”吃惊不小,所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于是,我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了他:(引读:老人外貌)
  6、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了“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
  (由于问题一步步深入,通过游人和扫路人的不同状态,揭示出:“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问题的答案水到渠成】
  第五步: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7、老人还有更值得敬佩的呢?默读9-12自然段
  8、讨论:
  七十岁了,还舍不得离开
  不离开意味着,每天上下一千八百台阶,从下扫到上,再从上扫倒下不离开就是——人与山的感情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对这简朴生活的满足、得意。
  可见老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生活,让我们一起读好老人的这句话: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注意反问语气)
  10、老人这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深深感动了我,所以说:
  (引读):我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1、谁能将这句话说的更明白一些?
  就是说:“您一定能活到100岁。”这是作者对老人的(深深祝福)。
  12、老人如何回答?一起说:“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理解:我一定能活到100岁。
  体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板书:充满自信
  13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谁能朗声大笑一次?指名朗声大笑,从笑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们,多么值得敬佩的老人啊!板书:豁达开朗
  第六步、读写结合,真情告白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乐观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上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回到驻地摊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作者愿意写写自己的想法吗。交流。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使学生一步一步习得言语表达的经验。)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人————险————老人
               气喘吁吁       轻松悠闲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