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阅读导语——
  [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丹阳师范附小校长孙双金2002年11月在杭州上的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在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面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

  (师就自己的姓氏与孙悟空沾上了边,让学生各自说出孙悟空的能耐,并说出与自己同姓的中外名人、伟人。师还就名人、伟人也都是从普通人一步一步做起的,然后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
  师:(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分别提出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谁?”“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不写风景,却写扫路人?”等五、六个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自己学生字,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
  生:我喜欢读第七段——“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嘘嘘,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老人每天都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其他同学你喜欢哪一自然段?
  (先后有多位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读后教师均问喜欢的原因,并不时地以握手的方式向说得好的学生表示夸赞,然后再让喜欢该段的同学齐读。)
  【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的意想,然后再带着各自意想的问题选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凸显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理念。】
  (教师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提示同学们要边读书边思考,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更多的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疑”性的,教师马上请其他同学解答;如果是“大疑”性的问题,就请该生把它写在黑板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教师援引古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当学生发现“大疑”时则让其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
  (以下是师生们认可的比较有价值的“大疑”性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都署上发现者的名字。)
  1、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是写扫路人?
  2、作者为什么要三十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三年?
  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飞回原处?
  4、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
  5、为什么一杯茶能把我和老人的心沟通了?
  6、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这就为下面的“探疑”和“释疑”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提出这六个问题我觉得真是了不起啊,这是六个思想,六个智慧的火花。我们能把这六个问题都能解决了,我相信同学们的课文一定会学得非常好的。先休息一会,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第二节课)
  (教师首先对上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然后请同学们也来评价老师,说说孙老师上课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有的说孙老师的声音很有磁性,朗读课文很好听;有的说孙老师上课风趣、易懂、有幽默感;有的说孙老师上课能举一反三,提出的问题很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等。教师诚恳地请同学们提些要求以及下节课怎么学效率才更高,效果才更好,同学们提了不少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合作讨论探究等方面的好建议。)
  【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以及请同学们提出怎样上好课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和自主性。】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建议,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这又给孙老师出了个难题了。六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太费时了,你认为六个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是哪几个?
  (经过师生讨论,大家认为第四点的“累”字很重要。全文好多地方说山高,就是要突出扫路累,老人却说不累。还有一个就是岁数的问题,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于是,先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当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任意的提问题,而且不管巨细大小,提多少个问题就逐一地解决多少个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重点,教学时间难把握,过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又变成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在这节课里,孙老师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问题,又与同学们一道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就较好地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师:请你找一找课文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写老人扫地非常累的?
  生1:(朗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嘘嘘,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就感到累得似乎要出汗了。谁来把这段话读得更好,让我们感到更累?
  (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使人感到有“累”的感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生2:我比她读得好。我读书时眼前就有一幅九百多级石阶的画面,高陡险要。我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是用自己的真情去读的
  师: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为你感到自豪。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朗读后,教师以听后是否使人感到“累”进行评价,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读书体会,这样的朗读指导方式是颇具艺术性的,使“以读悟情”真正地落到实处。】
  师:天游峰高、险、陡,我们常人爬天游峰觉得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
  (学生有的念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的认为老人扫习惯了,风景优美,以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去扫,边扫边欣赏风景;有的说老人有一种热爱山水的情感,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老人感到这是一种享受,所以就不感到累。教师由此引导同学们说说现在大家喝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与什么做伴。大家通过联系所处的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和城市里浑浊的空气,更感到老人所在的自然环境的优美。)
  师:我们再读一读,感受这自然美。
  (生齐读“老人……”)
  师:听了老人悠然叙说的话语,听了你们悠然的读书声,我也对天游峰神往了,对这美丽的大自然向往了。
  【用读来抒发感受,感受通过读来呈现,“以读悟情”的特征得以较好的体现。】
  师:现在我们接下来讨论。课文说——“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自由讨论)
  生1:我觉得作者是祝老人能活到一百岁。
  生2:作者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老人也自信能活到一百岁。
  生3:作者问老人有六十岁了吗?老人伸出了七个指头,说明老人看上去显得很年轻。我觉得不仅是老人自信,我们也相信老人肯定能活到一百岁。
  师:一祝愿(生1),二相信(生2),三肯定(生3)。那么,为什么会肯定地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呢?
  生1: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而且每天都锻炼。
  生2:老人很乐观。
  生3:他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
  生4:美丽的风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的心里很乐观。
  生5: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世界充满着热情。
  师:不仅爱天游峰,还爱世界、爱人生。
  (生齐读:三十年后,……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师:大家都说,老人乐观、自信、豁达。那么,这些都是谁给的?
  生:是大自然给的。
  师:(指课题)文章仅仅是写了扫路人吗?有一篇名著叫《老人与海》,这里实际上写的是“老人与山”。大山赋予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大山使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多么富有哲理的文章!难怪作者不写好山好水,不写美女俊男,却写一个“扫路人”。这个扫路人可不是一般的扫路人啊。
  【老人能否活到一百岁这一问题的最后结论是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逐渐明晰并形成共识的,这样的教学片段充分凸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新理念。】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讨论后让学生感情再读该段——“三十年后我再看您……回到驻地。”)
  师:这笑声仅仅伴我回到驻地吗?谁来把这句改动一下?
  生1: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一生。
  师:改得多好啊,掌声!为什么写鸟飞走了又飞回来?这不预示着鸟离不开树林,老人离不开天游峰吗?这篇课文有许多感悟,也请你们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写下来。
  (生各自写感悟,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几位同学念读。)
  生1: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乐观、豁达的性格,我们接受了一次新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