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从神情愕然到心灵震荡
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在近期一次大规模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有位老师所上的《长征》一课颇获好评,尤其是即将下课时实施的最后一环,更令人出乎预料,又恰觉正在情理之中,使人不能不久久品味着其独到的魅力和隽永的神韵……
【实况回放】
师:马上要下课了。我真想知道:《长征》这首诗大家都学懂了吗?
生:(兴致盎然、几乎异口同声)都学懂了!
师:(庄重而又不失亲切)不可能!(话语一出,全场愕然)《长征》这首诗需要我们学一辈子!红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场内静寂刹时后群情激荡)
为什么?不为别的什么?为的就是老师的最后三句话使全文的教学境界得到了一般人难以实现的升华!为的就是老师的最后三句话对德育如何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的时代命题作出了深刻而又自如的诠释和回答!
凭心而论,当学生回答“都学懂了”后马上宣布下课,整堂课已属成功,但此后以秒为计的延续无疑使效果更佳。在这事实面前,作为有志于落实“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性的表面来欣赏,更应该从理性的深层去探讨那位老师为什么能在已属成功时,偏偏还能奉献给大家(当然主要面对的是学生)这三句话的前期蕴育功底及由此所释放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以育人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目的
“渗透”在词典中有多项定义。这里所说的“渗透”,具体指德育与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包容与整合。我们之所以强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盲点——教学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德育的有机制约——以冷静的目光付诸审视,并以适当的措施给予矫正。而所有这一切,必须以育人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目的。教《长征》,不会不点到长征精神。即使不点,教这首诗的内容本身也已渗透着德育,只是应该而又必要的渗透还不够充分。为解决这问题,当学生认为“都学懂了”而感到学习的满足时,老师的一句“不可能”,无疑是一幅看似不采鼓励式的激励剂,而“《长征》这首诗需要我们学一辈子!红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两句又无疑为学生日趋形成“学而不厌、学以致用”的品质和能力等进行了纵横强化,其为育人所作的渗透堪称鲜明有力、自然玉成。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以教师的科学理念为指导依据
在看以不经意处自然显示渗透的用意,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是教师“低耗高效”教学的重要展示,是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重要体现,而这种能力和水平的形成并体现绝非一日之功,它必须经由长期实践磨炼和观念更新的历程,并以前卫的观念作为持续实践、行使渗透的指导依据。不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看,德育和教学都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应从总体上来看待这关系,不能只看关系中的一部分,而让这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渗透就是渗透,机械的渗透等于说教,说教式的渗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渗透,渗透必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长征》结束时的那精彩一环,正可印证那位老师对此具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演绎成了风范可式的客观行为。
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以教材的具体内容为基本载体
要渗透,就得从教材内容这一载体中寻找到渗透的因素和理由,唯此,才不致于改变渗透的性质,不致于异化渗透的本义。《长征》4联8句56字,可以说处处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光华。然而,我们并不能以此为由,将整堂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为避其嫌疑将整堂课上成一般的语言文字课。综观那位老师的全程处理,其实施渗透的要核锁定得相当明确——即在帮助学生感受语言、语境的同时,真切感悟红军的长征精神。他紧抠诗中的关键词语发问:1、“不怕”、“只等闲”、“更喜”、“尽开颜”,都可看作是描写心情的,请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从开始的“不怕远征难”直到最后的“过后尽开颜”中,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朴实、洗炼的提问,主动、活泼的讨论,使学生明确: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既英勇,又乐观,他们情绪越来越激昂,斗志越来越高涨,终于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地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一自觉运用课文载体的渗透,为最后一环的到位进行了积极的铺垫和过渡,并有效地提高了渗透的可信度和含金量。
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以妥贴的结构安排为展示方式
根据载体特点进行有机渗透,是个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创设合理时机进行恰当渗透,则是个很有讲究的问题。那位老师最后一环的渗透,着实是步险棋,弄不好就会犯下“留一条露骨的尾巴”、“贴一张生硬的标签”等大忌。《长征》下课时渗透的“不可能”、“……学一辈子”、“学习一辈子”等,虽是步险棋,但这步险棋下得让人惊而不惑,悟而有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那位老师很硬气地展示了创设时机进行渗透的结构功力及“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渗透技能。渗透不能一味怕犯忌,因一味怕犯忌而缩手缩脚就难以对渗透进行大胆的革新。渗透是不是犯忌?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在于要不要、有没有渗透,而在于渗透的内容和比重是否得当,更在于渗透的条件是否成熟,渗透的时机是否合理。试想,如果有谁把这最后一环的渗透调至课前或课中,那就难免犯忌,纵然其有多少理由也无法使人认定、认同为可取。
五、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以全程的事实效能为判定价值
我们清楚地记得:当那位老师说出“不可能!”时,无论是学生,还是观摩老师大多神情愕然了,一些同学甚至瞪大了双眼,更有几位同学脱口而出“为什么?”。由此可作出推测:大家在思维的信息网上竭力搜索着“不可能”的波示,并希望能从老师的话语中及时得到“不可能”的答复。追踪最后一环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按应有的教学规律组织双边活动,注意做到当读就读,该讲则讲,并通过适度调节,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导致这效果的主要交互流程为:1、读—阅读→朗读→背诵;2、议—自问自答→同学互问互答→师生边问边答;3、悟—感知背景→感受情境→感悟精神。这一切,都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见证。难能可贵的是,那位老师有着非求尽量圆满不可的意识。“不可能!”即是其这一意识的行为流露,使听者神情愕然则是其意识和行为流露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当他最终说出“……学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时,大家刹时静寂,继而心灵受到震荡,直至全场波动,也就势出必然了。什么叫尽可能的渗透圆满?这就是!什么叫渗透的全程事实效能?这就是!我们完全有依据作出如是的价值判定。
当然,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个众说不一的话题,但把这“话题”上升到“课题”的高度来求解的时候,我们有责任使其最大限度地体现科学而艺术(权当形容词用)的特性——所谓科学,主要是指渗透必须遵循铁一样的规律;所谓艺术,主要是指渗透必须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本文只为试图以具体课例能对此表达个一孔之见而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之五
下一篇:《七律·长征》电子教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