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思考——立体教学的生命

浙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立体教学是对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描述,是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的理性概括,它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及教学全过程,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功能综合化等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角度出发,展开多维互动的立体教学就是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现代主体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操作,教学《鸬鹚》的成功,让我再一次领略到立体教学“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魅力与活力,这一切都源于多角度、多层次的多维立体思维。

  1、多维思考——准确把握课文的人文内涵
  多少年来,我们在教学《鸬鹚》这篇课文时,一直停留在欣赏“优美的风光和鸬鹚捕鱼的乐趣”上,现在看来,又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平面化呀。这一次在课文的人文内涵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大突破,主要就是抓住了夕阳、稻田、鸬鹚、渔人、炊烟等多个方面的景物间的联系,突破了“鸬鹚捕鱼”的狭隘思维框框,既在横向上拓宽了视野,又在纵向上深挖了内涵,同时横向景物与纵向的意境随着作者内心情感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立体乡村生活图。
  表面上看,教学的成功就是巧妙地抓住了“悠然”这个关键词,实际上,抓住“悠然”就是多维思考的结果。如果不能够从多个角度研究课文,即使抓住了“悠然”,也只能是理解到“悠闲自得”而已。“悠然”是一个出发点,是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田园生活的一个入口,正是多维思考的研究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才会有主体发展的广阔时空。缺乏开放思维空间的课堂,只能成为平面化的、片面化的和单一线性化的语言技能的操练场。

  2、多维思考——创造主体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说得再透一点,就是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创造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条件与环境,要为每个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建构多维开放的立交桥。比如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有发言权、有参与的机会,识字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哪个字我在哪里见过(找老朋友),哪个字很有趣(找新朋友),哪个字特奇怪(找怪朋友——指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学生你一个我一个,不知不觉依靠学生的力量就完成了生字教学。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觉得自己哪个句子朗读有困难,就请同学来帮助自己;自己觉得哪个句子同学容易出错,可采取主动攻击来考察某个同学;当然,如果觉得某个句子自己特别喜欢,就可以自己来当一回老师,带大家朗读。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力和个性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交流。这样,第一课时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又如第二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感受渔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悠然”字面的含义,以及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悠然”的场景,从文本到生活,拓展了课堂时空。在此基础上,从捕鱼的时间、捕鱼的目的、捕鱼的方法、捕鱼的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多个导读题供学生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细读、生发、研究,当每一个学生细细研究后,大家的思想与感受交汇在一起时,每一个孩子的内心突然间升腾起来的那种对渔人悠然生活的向往、羡慕与憧憬,突然间爆发出来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场景,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那份学习的快乐。特别是当每一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时,那一条条清晰的思路,就如一汩汩清澈的泉水,激活孩子们的思维,让我真切的体会到“班级教学”这种群体教学形式所蕴含的群体智慧的巨大创造力。正是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个性思维,“鸬鹚捕鱼”展示的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美丽画面,而是渔人悠然自得、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教学难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突破。
  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六个多维思考题,就是创设多维的、个性化的思维空间,学生才有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与方向,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连锁共鸣的多元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过去,我们对人文性的内涵不敢深挖,认为小学生达不到那种境界,感悟不到那么深的内涵,偶尔一深挖,就得一步一步牵着学生找答案,死气沉沉。实际上是完全低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以教师权威性的单一线性思维限制了原本活跃的学生群体思维。多维思考,就是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铺路,就是要努力构建多维发展的课堂结构。如果我们不能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句话的实质含义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资源”,我们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才能真正服务学生,才能实实在在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多维思考——获取“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语文界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感悟”与“训练”,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单一思维在作怪。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对传统单一线性思维的挑战与突破,语文教学不是要在“感悟和训练”之间作非此及彼的选择,而是完全能够“鱼与熊掌兼的”,而且必须是“鱼与熊掌兼的”。语文教学长期来习惯于追求百发百中、各个击破的单打一教学方法,随着语文教学的时间越来越少的发展趋势,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种单打一的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我们的每一步教学策略都不能只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而是要从学生的情感、心理,教学的内容、形式,语文的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多维立体思考,也就是在一个显性目标的背后应该有意识的包含多个隐性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功能原本就是多维性的,《鸬鹚》的教学,不论是初读还是细读、品读,不论是识字还是理解词语、感悟内涵,都特别关注了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而且都是有意识的教学策略。如:第二课时的导入“步入悠然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要学生猜老师的谜底“悠然”一词,这个猜的过程学生说出了许多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你一个我一个的理解这些词语,学生猜对了行,最后没猜对我自己揭开谜底也无妨。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兴趣,又了解了学情;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性;既导入了新课,又巧妙的完成新词理解的检测。这就是立体教学追求的“一石多鸟、一发百中”的立体教学效果。
  于漪老师说:“发挥语文教学的多功能优势,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课的容量就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面对语文教学的课时越来越少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多功能优势,不能立体的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道路上,我们就会更加显得力不从心、手忙脚乱。

  《课标》强调的“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结果的多元性”等现代教学理念,就是在呼唤语文教学的多维思考。这和立体教学强调要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语文教学全程的教学思想完全吻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才能构建多维开放的主体学习时空,学生才有可能得到个性的发展,教学效率才真正得到提高。所以,多维思考就是立体教学的生命,也是现代多元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