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之二

浙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容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形式则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反映了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教师为之提供一把钥匙,指明一条捷径(切入点的引进)。
  《小溪流的歌》中,“对比”就是一把钥匙,学生在拿小溪流与劝阻者(枯树桩、枯黄的草)对比中,认识到小溪流精神的可贵,劝阻者的思想行为不可取,虽然他们的答案千姿百态,但在对比后,他们会明辨是非,把握方向。
  这篇课文的切入点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这为学生在探究主题时寻找到一条捷径。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发言很积极,对道理理解得很透彻,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样就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能在教学中为完成预设目标而让学生落入自己的问题圈套。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发言不积极,理解有偏差等)。教师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要让每一个人有收获,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若课前教师准备不足,课堂气氛就会受影响。如在问“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不知不觉做了那些劝阻者?或者没有抵制住劝阻者的诱惑?”时,学生在摇头的情况下,教师进行了耐心地启发,举一些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及时让这些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