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科版教学参考

浙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解题〕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俄国人民起来革命,被沙皇政府搜捕。为了躲避搜捕,继续干革命工作,他改名换姓来到波兰,隐居在四周都是山、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本文讲的是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故事。
  〔结构分析〕
  本课叙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巴果茨基陪伴下登山看日出不畏艰险,两次通过同一条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了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全文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九自然段),写列宁请巴果茨基做向导登山看日出及要走小路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十自然段~第十七自然段),写列宁不畏艰险,毅然地走过了那条靠近深渊的小路。
  第三部分(第十八自然段),写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十九自然段~第二十八自然段),写列宁下山时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并向巴果茨基解释了原因。
  〔语意理解〕
  “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
  开篇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除了为整个故事的展开作铺垫外,更重要的是把列宁在登山中通过小路锻炼自己意志与当时列宁所处的危险环境联系起来,暗中点出列宁这样做的目的———“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从“背贴着峭壁”,可以想象出这条小路是多么狭窄,由“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可以想象面临深渊多么令人心惊胆颤,由“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向前移动”,可以想象出前进的艰难。这段人物行动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小路之险,烘托出列宁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这里,“站立了几秒钟”的细节,“不慌不忙”的动作,“我先走”的气概,“毅然决然”的精神,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临危不惧、遇险不惊、胆力惊人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们登上山顶……欢快地唱了起来。”
  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是在山顶上看到日出时的壮丽景色,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出列宁走过险路后欢快的心情。
  “‘不,’列宁说,‘我打算仍旧走那条小路。’”
  “为什么?”
  “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列宁要等再次通过小路之后才解释那样做的理由,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从课文的写法考虑,列宁后解释能激起读者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二是从表现列宁的优秀品质考虑。一个革命者究竟能不能战胜艰难险阻,应该让事实来作出结论。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我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列宁的这段话虽浅显,但蕴含的道理却很深刻,它是全文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列宁讲了三句话,第一句直接回答了为什么还要走小路;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害怕”的态度,是对第一句中原因的补充;第三句讲革命者要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从时间上做了强调,“随时随地”从空间上做了强调。最后一句是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写作特点〕
  1.开篇交代故事背景,是暗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崇高目的。
  2.通过对话、行动、细节描写渲染小路之险,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
  3.篇末通过列宁回答巴果茨基的疑问,是为了点明课文的中心,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表现了列宁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求实的高贵品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列宁登山的故事,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他们登上山顶……”那一自然段。
  3.对本课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认识双线格中的11个字,学会田字格内的13个字。
  〔教学难、重点〕
  1.体会课文最后一段中列宁说的话是什么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山顶美景的段落。
  〔教学准备〕
  1.写有“他们登上山顶……”和结尾段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再现山顶美景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一、读书指导。
  如何把《登山》一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画、演、议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登山》。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注意观察“登”字的笔顺和结构。
  ⑵说起登山,也许许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体验?
  ⑶看来大家都觉得登山是一件好玩儿、有趣的事情。本文的作者也这样认为吗,你们想不想知道?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词。
  ⑵简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⑶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3.细读品味,用心体验。
  ⑴引导学生从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感受小路之险。
  ①质疑引趣: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
  ②根据第十自然段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出来。
  ③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⑵引导学生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之险。
  ①学生动笔画出巴果茨基的话。
  ②让学生喜欢哪句就练读哪一句,读后交流,老师点拨。
  ⑶引导学生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中体会小路之险。
  ①画句子。
  ②练朗读,读出“险境”。
  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学生的表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表演时,可将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子下面当深渊。
  ⑷让学生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用投影出示:“他们登上山顶……”一段,用心读,再闭目静静地倾听,用心体会。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内心产生了什么感受。
  ⑸讨论:列宁上山和返回时都走了那条危险的小路,但目的和心情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列宁上山要走小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返回时要走小路,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上山走小路心情有些紧张,害怕它;返回走小路心情欢快,充满信心。)
  4.联系实际,引申探究。
  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害怕的体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⑵学生讨论、交流,增强保护生命的意识,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生活。
  ⑶教师小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处理锻炼意志和注意安全的关系。一方面要利用好各种机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格外地注意安全。
  二、积累内化。
  1.文后“讨论”安排在读书指导中完成。
  2.文后“练”按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的方法完成。
  (总的说,加上了修辞限制的词语,更准确、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内心和品质。第一组第一句加了“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表明列宁从容镇定而又十分小心地走过危险的小路,表现了列宁临危不惧的品质。第二组第一句加上“毅然决然”,表明列宁毫不犹豫、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3.搜集有关锻炼意志的格言、警句,抄一抄、读一读,最好背会一两条。
  4.填空,再熟读、背诵。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的阳光正好射穿()的薄雾。远处()的湖水开始反射出()的亮光,()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好像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地唱了起来。
  三、识字写字。
  注意“搜”、“窄”的读音。
  着重指导书写的字:
  登:起笔是横撇。第五笔是捺。
  碎:右半部分的“十”擎着双人,“十”字的竖不穿过双人。
  仍:第四笔是撇。
  趣:根据“字不重捺”的原则,“取”字的捺变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