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砖 》课文指谬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新闻快评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个为几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题目为《长城砖》。

  但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10月16日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你在太空中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回答:没有。

  巧的是,《长城砖》的讲授时间正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之后,遗憾的是岛城四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得到恰当的纠正。

  记者随机采访的结果很是令人失望。老师们对宇航员看到长城一事没有丝毫置疑,对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的具体内容没有足够的关注。有的老师甚至说,学生通过自读、自问、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员看到长城这一事实,并结合“神五”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的话,这个谬误便会及时得到纠正。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有专家称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其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长城砖》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二:一是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老师二字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学生的“领路者”;老师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蚕”、“蜡烛”,而是“果实累累的常青树”。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全方位“革命”的课程改革中制胜,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二是置疑是进步之母。如果没有置疑,没有创新,社会无疑是停滞的。多少年前,古人就发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时下教育中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让学生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那种查资料、上网下载等名目繁多的搜集方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孩子就是未来与希望的象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固的“长城”傲视世界之林,才是构成真正称道的资本。长城是伟大的,但长城砖的生产同样伟大。本报记者刘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把《长城砖》留在教科书中     下一篇:长城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