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像中感悟诗韵——《山行》教学案例分析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片断:
  (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站在马车旁边,正在欣赏枫叶呢。
  师: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再读读前两句古诗,看看这幅挂图还少了点什么?你们来指导老师将这幅画画完整。
  生:老师,没有山。
  师:这山应该在什么地方啊?
  生:应该是比较远,比较高的。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是“远上”嘛。
  师:真会读书!还有什么呢?
  生:应该还有几座房子,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还要画几朵云。
  师:哦,原来山上还有几户人家呢,这“白云生处”就是白云漂浮的地方。这些人家怎么下山呢?
  生:从山路上下来。
  师:这山路是什么样的?
  生:石路,而且是斜的。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从两句诗读出了这么美的画面,能通过朗读再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吗?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积极性很高。)
  (二)……
  师:(看挂图)同学们看,这枫叶像什么啊?
  生1:像我红扑扑的小手。
  生2:像红色的火焰。
  师:一阵秋风吹来,这片片枫叶飘落下来,它们又像什么呢?
  生1: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2:像一个个小天使。
  生3:还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呢。
  师:枫树林里,这些枫叶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果你正站在这片枫林里,你又是什么感受呢?
  生:我的眼前全都是红色,比春天开得花还要红。
  师:是啊!这些枫叶太让人着迷了,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停下马车驻足观赏。
  ……

  教学评析:
  《山行》这首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景色的喜爱。这首诗诗中有画,很有画面美感,所以我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文想像画面,由形象化的美丽画面再到感受古诗的韵味。
  一、为诗配画,在想像中理解诗意。
  古诗体裁独特,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为古诗配画的环节,这正是让凝练的文字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老师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再现了山上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像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为老师指导作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二、放飞想像,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山行》这首古诗将生机勃勃的秋日枫林图浓缩在短短十四字中,因此要体会枫林的火红与热烈,感悟诗歌的意境,就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歌描绘的精彩画面中去。在教学时,我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我运用图片启发学生由静态的枫叶到飘落的枫叶,由几片枫叶到满地枫叶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另外在进行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最后,因为通过想象已充分感知枫叶的美,使得朗读水到渠成,声情并茂。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种表现。这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