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列剖析及反思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我在第五周星期一早上第二节听了陈道英老师四年级《爬山虎的脚》示范课。陈老师紧紧把握编者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这两方面。陈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弄清楚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及怎么爬;使用了蛟龙图片与爬山虎的脚作对比,形象具体。然后才来分析第2自然段“叶子”,抓住叶子的颜色和样子体会。陈老师的板书如下:
从板书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陈老师对课文表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缺少写作内在深入的分析,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读课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陈老师讲课时只简单地问了学生作者为什么能如此细致地写出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和叶子的变化?老师总结说,那是作者观察细致的结果,作者观察时从整体到部分,寥寥几句就算是根据课文给学生作了写作指导了。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的作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这是一篇状物文章的好例文,对四年级学生刚学写状物文章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的,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好好把握课文的作用呢?
我们语文老师在拿到这篇课文时就应该想到:写状物的文章应抓住什么来写?对,是抓住事物的位置、颜色、样子等。正如陈老师在课堂上也提到的,但是她缺少教给学生写作指导。
为了更好地结合课文讲状物文章的写法,我简单调整一下板书,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能充分让文章起到范文的作用。我的板书思路如下:
在品味课文后,再对着板书,利用四五分钟的时间讲写状物文章的要求,让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举例,如要写《我们的校园》《我喜欢的……》同样要抓住事物的位置、颜色和样子去写,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同时,提醒学生真要想写好文章,除了把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课文作者那样留心观察,细心观察,使整节课的教学又回到重点上了。
在整节听课中,我始终还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爬山虎的叶子,而且写得那么细致,生动?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其实可以不写叶子的,课文却先写叶子,写了叶子就不会给文章带来主次不分吗?到底写叶子的作用是什么呢?可惜,陈老师未能为我解答心中的疑团。我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会像我那样想出这样深入的问题来。可是,我们作为老师,是否要弄明白呢?回家后我反复阅读这篇课文,努力在文中找到答案,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使爬山虎的茎紧紧贴在墙上。第二自然中写到:“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的茂盛,爬山虎的脚没有一定的力,能使叶子长好吗?正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美了!这样看来,第二自然段写叶子,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写叶子实际上是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作用。联系了上下文,感受到文章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后,我们就能好地把握课文的解读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我们要较好地把握好文章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在课堂上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感受到“围绕中心选材”的知识。同时,处理好语文知识教学与自读自悟的关系,抓准时机渗透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才能达到讲读课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质。
另有关资料记载:
叶圣陶老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是不同版本的小语教材争相选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说明文,查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知道文章的原题是《爬山虎》,这篇文章写于1958年,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正搞“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的浮夸风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赞扬的是爬山虎脚踏实地、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联系《爬山虎》的写作背景及历史背景,《爬山虎的脚》不仅仅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作者实则借物抒情。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作者对“脚踏实地”精神的向往,亦是自己人格精神的象征。他保持着自身心灵的宁静,执着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爬山虎的脚》评课稿
下一篇:爬山虎的脚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