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叶圣陶先生学教语文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孩子们不应该陌生。他兼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于一身,他的散文《荷花》(原名《诗的材料》)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教材中出现过,他的童话《稻草人》我也曾读给孩子们听过。《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选自他的散文集《小记十篇》,节选时略有删改。
我有一本古旧泛黄的小册子——《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这本小册子一直被我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在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忍不住把这本小册子又一次翻开,他的许多教育言论成为指导我备课、上课的理论依据。
预习导航——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叶圣陶: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去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我重视学生的预习,但拒绝模式化,不搞千篇一律。我习惯让学生把预习作业写在书上,预习笔记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具体到《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预习作业,一共有四项:(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读音或词义抄记在书上;(2)借助网络或参考书,查找关于作者以及溶洞的图片和资料;(3)结合课后习题4的要求,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并试着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4)在预习过程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写在课题的上方,这是课堂上听讲的重点。
以画促读——在讨论中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
叶圣陶: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预习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寄予过高期望。这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态度、时间安排、智力水平以及教师要求、检查监督力度等有关。课前,我到班上巡视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结果颇为失望,因为绝大部分学生画得过于简单,和我理想中的景点游览图有着很大的距离,针对这样的预习实情,我决定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采用“以画促读”的方式,在指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于是,我请班上一位画得最好的同学——陆溪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描写,对这位同学的景点游览图进行评价交流。
生:我觉得陆溪把从金华到罗甸,以及从罗甸到双龙洞口的距离标注得得很清楚,但是她没有把北山的‘突兀森郁’表现出来。‘突兀’的意思是高耸,‘森郁’的意思是繁密茂盛,陆溪画的北山却像一个小土包。
说这话的是盛衍钧,他的话音一落,教室里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我对盛衍钧说:“这样吧,就请你上来把陆溪画的北山修改一下,”顿了顿,我接着说,“不过在你准备修改之前,请告诉我你准备用什么颜色的笔来画北山?”“当然是绿色!”盛衍钧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课文开头就交代了作者游金华双龙的时间是4月14日,这是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所以用绿色。”我笑着点点头,接下来的发言也很热烈。
生:我觉得山路画太直了,课文中说的‘公路盘曲而上’没有表现出来。
生:我觉得孔隙画得太高了,文中说“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我查过资料,从水面到上方的石屏只有1尺左右的间隙,照陆溪画的来看,游人都可以坐在小船里穿过孔隙了。
生:我觉得这幅画上少画了溪流。
书痴王建森到底观察细致,我对他的发现大加赞赏并请他到黑板上去把溪流补画出来,结果同学们看了他画的溪流都笑得前仰后合。原来,他画的的溪流歪歪扭扭。我问:“你为什么要把溪流画得粗粗细细?”答曰:“因为书中说‘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所以我就画成了这个样子。”同学们不再笑了,我不禁在心里面佩服这小子读书细致。
就在同学们评论交流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再读一读文中第7小节的一句话,读完之后我问同学们:“书中说‘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在陆溪的游览图中表现出来了吗?”
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对照着修改完善后的双龙洞景点游览图,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准确地画出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必须把文章读懂,吃透。
咬文嚼字——在涵泳中养成用词造句好习惯
叶圣陶: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记金华的双龙洞》字字珠玑,句句传神。但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既然作者在介绍双龙洞的景点时有详有略,那么在教学中理应有所侧重。第5自然段是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也是全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我决定把训练的重心落在这段文字中。我的问题很简单:“孔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第5自然段中印象深刻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很大很整,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发挥空间,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是一个设问句,从“再没法”可以体会到船很窄,而空隙只能容得下一只这样窄的小船进出,可见空隙有多么窄啊!
生:从“仰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空隙非常矮。作者乘坐小船时,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生:我觉得小船经过孔隙时简直太危险了,从“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作者经过孔隙时的那份忐忑不安和担惊害怕。
交流还在继续,为了加深学生对空隙“窄”、“矮”、“险”等特点的感受,我先让学生把双掌紧紧贴在一起,再用多媒体演示管理工人“拉船过隙”的真实情境,从而体会出“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的惊心动魄。
举一反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叶圣陶: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有了第5自然段的铺垫,第6自然段的学习就较为轻松了。我首先带着学生归纳总结出第5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然后运用学法迁移,让学生自学第6自然段。所谓的方法也很简单,也就是:品读词句——交流感受——感情朗读。同学们很快从一些具体的词句中感悟到内洞“黑”“大”“奇”的特点。在补充理解了“石钟乳”和“石笋”等一些常识之后,我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说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都可能有哪些形状,分别像什么?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想想中的“奇景”,什么“悟空指妖”,什么“小猪垂涎”,什么“猛虎出山”,什么“天马行空”……有的同学边说边做动作,教室里的笑声此起彼伏。
创新作业——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叶圣陶:此外如布置作业,出些练习题,指定些课外阅读书,着眼在巩固学生的记忆固然有其必要,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这就需要研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时间就像双龙洞中潺潺流淌的小溪,活跃、欢腾。在下课铃声敲响的时候,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作业: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为“金华的双龙洞”设计一段导游词,重点介绍孔隙和内洞。要求:条理清楚、语言亲切,和游客有互动。此外,我还想利用午间的“真空阅读”时间,带着学生看一段视频散文《苏州园林》。
“功夫在诗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重在濡染,贵在坚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下一篇:叶圣陶爷爷错了吗?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