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雨缤纷入梦甜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师:是啊。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嵌在了母亲的心里,沉淀在“我”的梦里。你可真是“我”和母亲的知音。
  【评:开放性的训练,水到渠成地完成学生由认知到思维、情感的迁移,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学生在感受、理解、积累知识中获得了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的句式训练中,学生深深地体悟到作者、“母亲”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师:其实在母亲的心里,再香不如家乡桂,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乡音难改,乡情难忘。母亲爱桂花,其实满载着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出示余光中《乡愁》,教师配乐朗读。)母亲的这份心,自然感染了琦君,在那缤纷的桂花雨中,承载了琦君童年甜甜的梦和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那场美丽的桂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配乐朗读最后一节)
  师:桂花,普通人常能见到的桂花,在琦君的笔下,变得如此美妙,演绎着她多姿多彩的童年,更浸润了琦君那颗思乡怀乡的心。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怀”。作者仅仅是写桂花吗?她更是为了写什么呢?
  生:更为了写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琦君是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星星,她的许多文章里都有一种怀乡的情丝。她在《烟愁》后记中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配乐朗读)
  听完之后,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生:热爱家乡、怀念家乡、重视感情的人。
  师:2006年6月7日,琦君逝世了,临终前,她还一直念叨:“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最后,她的骨灰被带到她的家乡温州,实现了作者“叶落归根”的夙愿。
  师:这亘古不变的乡愁令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作家)魂牵梦绕、夜难成寐,他们往往借助一花一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愫。你还知道哪些表现乡愁的散文和诗句,不妨搜集起来,读一读,背一背。当一年一度的桂花雨又一次的飘落的时候,让“缤纷花雨”在我们的心头绽放。根据我们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花雨缤纷入梦甜”的读书朗诵会。
  【评:《新课标》主张,学习语文要有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即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甚至成才于课外。本节课结束,教者让学生收集有关体现乡愁的诗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后续学习的平台,同时引导学生借一事或一物来表达情感,促进了读与写的结合,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