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及家长开放活动反思

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吗?
    ①自由读,你能说说大意吗?
    ②演一演。
    ③有感情的读。
  三、配乐吟诵,升华诗情。
   1、配乐诗朗诵。(师范读)
   2、学生学习吟诵。
   3、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朗读。
   6、同桌朗读。(配乐)
  四、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出示《回乡偶书》之二
   2、学生自由朗读
   3、集体朗读
  五、快乐写字时间。
   1、学习“客”的书写。
   2、学习“何”的书写。

  反思: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6点45分我就来到学校。8点20分活动开始了,家长们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各个坐得笔挺,声音也非常洪亮,也许归功于家长的到来,可也说明我的孩子们懂事了。今天的感动真不少。

  课堂让我感动
  师:同学们能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吗?
  学生二人小组讨论、表演。
  师:哪一组来试一试。
  徐磊、盛琦两人表演如下:徐磊扮贺知章,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摸着胡子,很有礼貌地询问)走过来。儿童问:“您从哪儿来?”
  “贺知章”说:“我从北京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
  “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家长让我感动
  很多家长都是在上班,可是还抽出时间来参加,真让人感动。家长真挚的建议让我如沐浴春风,家长的表扬让我眉开眼笑,家长的善解人意让我感到欣慰无比。
  真的这次活动我觉得搞得很成功,我想家长和我的距离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