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剥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根据第六单元“父母之爱”的延伸阅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儿子与母亲比赛剥豆,最后母亲从这场剥豆比赛中悟出了启示,儿子从这场比赛中经历了一次成长,母子俩都从这场比赛中有所收获。
  二、设计理念:
  要上好语文课,就要读懂、读透文章,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而文本细读,就使教师站在作者的角度,认真揣摩作者的行文线索,然后结合学情筛选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这篇课文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看,是要告诉我们母亲的成长与儿子的成长是并行的,儿子的成长是学生容易读懂的,而母亲的成长则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要想让学生对这样的意图有所了解,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读,老师既成了读者又成了传递作者思想的第二者。
  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也就是课标当中所说的“语文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朗读渗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达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题的含义,知道课文讲的是我和儿子比赛剥豆这件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写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母亲的成长和儿子的成长是共同进行的,知道是儿子的表现让母亲明白了让孩子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母爱应该更加理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母亲和儿子的表现。
  教学难点:
  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感受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的心态。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解决多音字剥,然后让学生用课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剥这个多音字,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读,因为他们熟悉的都是另外一个读音,所以读好这个课题既学会了读音,又理解了意思,一举两得。然后再充分的运用课题的特点,这只是一件事,给它加上人物和比赛的结果,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充分发挥了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一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词语,通过词语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找到文本的一个切入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而前面导入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来解决,给了学生思维训练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完整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通过词语教学来引出母亲在比赛中的表现,体现了词语教学的双重性,一巩固学生所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让词语为下面的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扎实有效,教师的导入简洁明了。)
  (三)细读体悟,深入文本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母爱的细致入微,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四次朗读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温柔严厉,感受母爱的细致理性。用“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这句话,质疑学生,引出下面一个教学环节,走进儿子的表现。
  研读儿子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儿子的表现,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来理解“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这句话,这句话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进入儿子的内心世界,进行写话训练。
  (设计意图: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母亲和儿子,而母子二人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变化,由心理变化引起动作上的变化。但儿子在比赛中一直认真投入,只想赢得比赛超越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心理产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从这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就成了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因此我们通过“慢快缓紧”这四个字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通过四次朗读来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母爱。
  而对儿子的学习则采用略读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水到渠成的进行写话训练。通过写话让学生感受与儿子一起经历的这次成长,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这样深刻的道理。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
  (四)主题探讨,明理升华
  将结尾段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最后向学生推荐毕淑敏的其他作品,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对结尾段的精彩教学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一个至高点,给课堂一个完美的惊叹号。所以,我们将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来引读,第一层是儿子明白重要的是经历而不是结果,他在失败中成长,;第二层是母亲收获了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母爱除了细致入微,更应该是真实理性的;第三层是告诉所有人生活就是这样真实,所有的痛苦与快乐都应该自己去体验。在课的最后介绍毕淑敏的相关作品,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选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努力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课结束了,然而我们剥出的不仅仅是豆,还剥出了灵动的学生,成长的老师,使教学相长;剥出了有效的课堂,真实的生活,使知行合一。
 
  [2012-03-20]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