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实录: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在考场上吹奏欢快的乐曲而挥泪洒别,而当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乐曲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
生:读文
师:谁找到了?好,你来。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非常感谢,很聪明的一个女孩,这么长的句子,竟然能够这样流利的读下来。大家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两段话。
生:朱丹矗立学中,小心……
师:伫立
生:朱丹伫立学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将它读成几个词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屏幕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我们一起来很有感觉的、字字入心的读一读这些词语,谁愿意?
生:读
师:其实词语呀,它是有感觉的、它是有生命的,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当中提取出来,它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大家闭上眼睛,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师: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闭眼倾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悲伤的笛声,令人感动。
师:令人感动,把你感觉到的带进去,读一读。
生:读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声音十分悲凉,使人感到辛酸。
师:把你这种悲凉和辛酸带进去,读一读。
生:读
生:从这几个词语中,我感到朱丹非常伤心,非常的令人辛酸。
师:伤心和辛酸,你觉得具体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生:脉管滴血
师:脉管滴血。带进去,读。
生:读
师:知道什么叫如泣如诉吗?
生: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
师: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我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就带着这种感觉,大家不要走出来,假如此时此刻朱丹就站在你的面前,他就像你吹奏这一曲悲凉凄切的笛音,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他?
生:我想对朱丹说的是“你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那曲欢快的乐曲,而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笛音呢?”
师:你想问问他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而偏偏到纪念碑前吹奏悲凉的乐曲。还有吗?
生:我想问问朱丹,他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
师: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是的,朱丹为何哭泣,他又向谁倾诉呢?你们知道吗?
生:他在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
师: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因为这一天是——
师(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因为这一天是12月——
生:13日
师:在1937年的12月13日,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而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师:视频《兵林史话》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组数字(屏幕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谁愿意读?
生:读
师:短短的12秒钟,在南京城内就有一个国人的鲜活的生命被剥夺了,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这是什么?
生: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
师: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朱丹拥有高超的艺术才华,他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就是心曲的境界,在这一个国难日,在这一个国耻日,他又怎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乐的乐曲呢?来,拿起你的书,酝酿一下情绪,我们走回考场,谁愿意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来感受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生:(感受)
师:你来。
师: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
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生:没有忘记。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请原谅……
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师:就在这段话中,朱丹他放弃了什么?
生(齐):艺术前途。
师:他在坚守着什么?
生:爱国之情。
师:爱国之情。尽管他不忍,不忍心放弃他的艺术前途,但是它是那么的热爱他的……
生(齐):祖国
师:别说是小小的艺术前途,即便是他的生命,如果需要,为了祖国的尊严,他也会……
生:奉献
师:也会奉献出去的,所以在这段文字当中,我们感觉到他的不忍,但更多的是他的……
生:爱国之情
师:不容置疑的爱国之情,没有任何的卑微,没有任何的怯懦,有的就是坚决,不可动摇的坚决。尽管声音很低沉。谁愿意再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把这种坚决读出来。
师:好,你来。
师:朱丹抬起头,轻轻地说……
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生:没有忘记。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生:请原谅……
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师:让我们在朱丹的痛楚里徘徊,游走,不要离开。我们就怀着这种感觉,跟着朱丹一起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游走。朱丹他该向谁倾诉呢?飘雪的夜晚又加深了他内心的悲伤,他无目的的游走,而鬼使神差的,此时此刻的朱丹,竟然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来到纪念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屏幕出示这段文字)临近石碑,齐……
生:(齐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就用心的想,用心的体会,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
师:读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是一片光亮,仿佛一片光的海洋。
师:光的海洋。知道什么是曙色吗?
生:天要亮的时候,天的颜色。
师:天要亮的时候,冲破黎明前黑暗的那一抹亮色,那是一种怎样的亮色呀,谁能阻挡这种亮色吗?
生:谁也不能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希望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没有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还看到了什么?
生:初绽的蓓蕾。
师:除非你剥夺了它的生命,否则你能阻挡它的开放吗?
生:不能。
师: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那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呢?
生:也是自然的力量。
师:也是无法抵抗的自然的力量。这莹莹的烛光,就像这萌动的曙色、初绽的蓓蕾、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的墨滴,它拥有着自然的——
生:力量!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还看到了一些孩子在心里诉说着他们的苦楚。
师:看到了一些孩子。这里有一个词“显然”它在强调什么?
生:他们是自动站起来的。
师:自动站起来的。换个词。
生: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自发聚集起来的。(屏幕出示:1、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 2、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我们来比较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和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话体现出孩子们是自己走出来、站起来的;第二句话体现出是有人让他们站在那的
师:你觉得这一片幼松林它应该是怎样起来的?
生: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板书:幼松)唯其自发,唯其自觉,它才拥有着——
生:爱国之情。
师:才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生:自然的力量。
师:也许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有许许多多自发的幼松林,他们在告慰着祖国的亡灵(板书:慰亡灵)
师:莹莹烛光在南京城飘雪的上空徘徊(板书:荧烛),它让朱丹感觉到了温暖。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此时此刻,朱丹并不孤独。而这自然的力量也深深地感动着朱丹,此时此刻,朱丹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开国大典》教学札记
下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札记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