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一、《草原》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3、资料拾零

  小学时学到老舍的这篇文章,语文课《草原》中那些句子让我从小就充满了对草原的憧憬。工作之后担任高段语文教师,再一次和学生们在课本中领略了老舍文字的无限张力——老舍笔下的草原实在是太美了,无穷的联想甚至让我无数次在梦中都骑着骏马在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我很喜欢吟唱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音乐一起,马蹄声声,那种驰骋草原的豪情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升腾。随之蒋大为那豪气干云的声音喷薄而出,“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此句甫出,眼前仿佛是许多身着绿军装的边防战士接到指令,飞身上马,一匹匹战马如风驰电掣,在广袤的绿色背景中飞翔……

  我总是沉浸在这样的想象中,神往着草原的生活。绿色是草原的主题,“翠色欲流”,那种绿一定是浓得要流淌开去,那种绿一定是让人情不自禁地高歌或低吟的。白马、羊群、帐篷、毡房,还有那蜿蜒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那美丽善良的草原姑娘,组成了一幅多么安静祥和的图画啊!

  而草原上的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更让我对草原的人民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拼死搏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富饶宽广的草原,美丽的牧场啊! 那是英雄嘎达生长的地方……”多少年来,这首讴歌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歌曲,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传唱不衰,听来荡气回肠、震撼心灵。蒋大为歌中那挤奶的姑娘、帮我饮战马的阿爸、帮我缝衣衫的阿妈,还有老舍笔下热情好客的草原主人,都在我心中形成了一个个亲切的形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满含深情的诗句更增添了草原生活的诗情画意。

  再后来,听到了草原歌王腾格尔的《天堂》,悠悠的马头琴前奏,恍若从遥远的草原飘来,仿佛从天堂苍穹缓缓而降,那种轻灵悠远的声音将我们引领到如诗如画、苍茫壮丽的大草原,眼前似乎有枭枭的炊烟在缓缓升起,浓郁的奶香弥漫在空中,让你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草原音乐味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悠远的长调和马头琴急促的奔跑中,完成心灵的对白。腾格尔演唱风格粗犷强劲,苍凉悲壮,又满怀对故乡草原的赤子真情,听者不由被那种发自肺腑的呼唤和赞美所打动。

  在此种种信息的感召下,我对草原的印象愈加深刻和丰满,草原上蒙古少年手持羊鞭悠悠放牧,美丽姑娘手挽奶桶回眸一笑的定格画面常入我的想象,还有绿色无边、白云朵朵、毡包处处、水草丰美的景象更令我为之神往不已。

  草原,也就成了我魂牵梦萦又遥不可及的一个绿色的梦。她那凝碧的身躯、广袤的胸怀以及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浅吟低唱,慢慢地编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得而解的曼妙情节。

  4、对句子的理解

  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二、《丝绸之路》

  1、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的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西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和玻璃也源源东来。

  “栩栩如生”的来历:“栩栩如生”的意思是活泼生动得像活的一样,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对形象的描绘,刻画得十分逼真。你知道“栩栩如生”这个成语最早是用来形容蝴蝶的吗?

  原来,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庄周梦蝶”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庄周梦蝶。孰为蝶,孰为我?”意思是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2、对句子的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3、同步阅读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