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片断赏析


  《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世界著名的作曲家柴柯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字。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食粮,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此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愁善感”的人。语文老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是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是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华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当我们在课堂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语文教学的美和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俱健全的人格不能养成?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出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一起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我牢牢把握住“情”这个字,分三步设计教学环节:
  一、悟情
  《课标》里对于四年级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诗句是最凝练的语言,我们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先理解诗意,再体会感情。而我在这首诗的教学处理上摒弃了这一做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因为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显而易见的,在学生一遍一遍的初读后,我让学生直接感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还没有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但是我们能否从这一遍一遍的读中初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呢?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感情?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
  生: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看出来的。特别是“还”字看出来的,因为“还”就是“回”的意思,说明作者想回家了。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的“何时”看出来的,因为这体现出当时作者想念家乡的情感,他想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这首诗表达着作者的这种思乡之情。(板书:思乡之情)谁能读出来?
  生:读此句时重音放在“还”字上。
  生:读此句时重音放在“何时”上。
  (体现了个性化朗读的教学。)
  齐读
  二、品情
  如果说悟情是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那么品情就是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对诗情的深入体会。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它能启发感觉、激活思维,燃烧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浸润其中,深入品味诗句中的情感。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情的:
  师:所以他就这么站在江边远远眺望着对岸,想念着家乡,你知道他还看到了什么吗?谁来读读这一句。指名多人读第三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句诗成为后人传诵的千古名句,诗人在写这句诗时有个小故事,谁知道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指名讲故事,如果学生不知道就老师讲)
  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曾用到“又”“满”“到”“入”“吹”“过”等十几个字,但他都不满意,最后才选中“绿”字。现在。人们把诗句中的这个重点字称为“诗眼”。
  师:说得好,那你们觉得是“到,过,入,满”好还是“绿”好?为什么?我们把它们带进去读一读吧。(相机出示这几个字)
  生:我觉得这个“绿”字好。因为春天到了,万物苏醒,草都绿了,花也开了,这写出了江南那里充满生机。
  生:我也觉得用“绿”字好。因为这个字不仅体现了江南春天的景象,也能体现出作者思乡之情。春天来了,作者的家乡这么美,但他却不能回去欣赏,所以他就更加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是啊,他站在船头,放眼望去,此时的江南在春风的抚摸下,已经是青草摇曳,麦浪起伏,满目新绿,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春景,这映入他眼里的“绿”他不正是他要字吗?(相机换成一个活字------醒目的大“绿”字)这“绿”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把全诗写活了。也体现出诗人对语言的锤炼。谁能读出江南的绿?
  生纷纷声情并茂的朗读此句
  师点评:绿了绿了更绿了齐读。
  师:看到家乡已是美丽的春景,他就这么一直遥望着对岸,陶醉其中而久久不愿离去,不知不觉已皓月当空,(随手画个月亮)此时此刻,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作者在想什么时候月亮才能照亮我回家的路啊,让我快快回到家乡与亲人在一起啊!
  生:他在想自己的家人现在正在做些什么呢?我不在家的日子她们过得还好吗?
  师:是啊,他在想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你们还好吗?春天来了,家乡都绿了,你们有去踏青吗?我的妻儿啊,你们有去乘着东风放纸鸢吗?家就在对岸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想着不能回去,这怎能不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所以看着这皎洁的月亮,他更加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感叹到——
  指名多人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他在问苍天,他在问月亮,他在问自己。(相机打上“?”)
  同学们,从一水间的京口和瓜洲,从只隔数重山的钟山,从这又绿了的江南岸,从这弯弯的月亮,这整首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三、入情
  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配乐朗读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追求。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极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把音乐与课本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音乐与诗文的熏陶下,学生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诗人、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景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我是这样带着学生入情的: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小诗人。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其实不仅王安石写过思乡的诗,还有不少诗人也用诗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你能背诵一首吗?
  生:背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背诵李白《静夜诗》。
  生:背诵苏轼《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都背得很好,但老师知道,其实你们也会有这样思乡的时候,是吗?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也有想家的时候。有一次暑假,爸爸的朋友带着我一起去庐山旅游,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和很不习惯,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家里他们都会在睡觉之前亲一下我的脸,现在也没人亲我了,我好想念在家的生活。
  生:一次,我去厦门参加舞蹈大赛的时候,因为我不是跟爸妈一起去的,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想快点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后来我比赛结束我们得了金奖,我拿着奖杯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我是一个从外地转到武汉来上学的同学,因为原来在家里什么事都是妈妈爸爸帮我做,而且我和家乡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刚来武汉时,我很不习惯,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他们,特别是每逢佳节和伤心的时候,更加想家。但是现在我已经把武汉当作我的第二故乡了。
  师:是的,家是心灵的港湾,是个温暖的地方,它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听着同学们的心声,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诗的名字叫《乡愁》。我想把它送给大家。师配乐范读(声情并茂)
  (我自己、学生、听课的老师的眼眶都湿润了,都感动得哭了。)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会远离故土,但老师衷心希望你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你的故乡,不要忘记故乡的亲人。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诗意,使课堂飘洒美丽的音符;审美,使课堂流淌着浓浓的诗意。语文课,让师生一起栖居在美丽的、诗意的课堂上,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附学生作业:
  根据“春风又绿江南岸”展开想象,写出江南的春景。

  江南春色
  万雪倩
  春风拂过,眺望江南岸,那儿早已是一片绿色,树木又长高了一节,柳树抽出新芽儿,在风中摇摆,梧桐树的叶子也伸出了手掌来,朝着风姑娘招手,杏花红了一树,在那儿争奇斗艳;桃花也不甘示弱,换上了艳丽的衣服,与杏花比美。滔滔江水也变得更绿了,向大海奔流而去。

  江南月夜
  何忠芮
  夜,已经很深了,皎洁的月光洒下江面,犹如成千上万颗星星一闪一闪。春风轻拂着江南岸,在江里玩耍的小鱼停止了嬉戏;在岸边开放的花朵闭上了眼睛,在天空中飞行的天鹅也停下来休息;在江边的巍峨的大山,也穿上了绿睡袍。回首只隔几重青山的钟山,更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他想:我一定要早日辞官回家,好与家人再团聚。
  
  [2011-02-06]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