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片断赏析


  [问题背景]:
  《梅花魂》以梅花为引,讲了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并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拳拳的爱国之心。如何抓住文中的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文本体验,情感体验和想象体验,真正触摸到人物的思想深处,感情深处,跨越时空,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呢?我和王老师在“同题异构”教学中我尝试抓住文中外公三次哭这条“明线”切入,直抒胸臆;而王老师尝试抓住文中爷爷的梅花情结这条“暗线”切入,直奔主题。我们分别引导学生从明暗两线不同角度体验感悟,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人物的深度对话,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均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案例片断一]
  师:一提起哭,可能大家立刻会想到的是:小孩子伤心、难过、委屈时对着大人哇哇大哭。而今天要学的《梅花魂》,讲的却是一位满头银花的老爷爷对着自己的小外孙女一次次地哭着,他哭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生:老爷爷总共哭了三次。
  生:第一次是外祖父在教我读唐诗宋词时哭了。
  生:第二次是外祖父不能和我回国时哭了。
  生:第三次是外祖父送我们上船离别时泪眼朦胧。
  师:老爷爷一次次地哭着,他究竟为何而哭呢?让我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你最感动的句子旁写出一两句自己的读书感悟。
  (生读书,时间稍长)
  师:谁能把外公第一次哭的重点词句读出来,并说说他为何而哭?
  生:他读着唐诗宋词勾起对祖国无限思念和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不由得流下泪来。
  师:谁能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哪?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愁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时,您归不归来呢?全诗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像是夜里的梦,无边无际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师: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读着它,外祖父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落了下来。让我们也怀着外公的这份愁情好好地读读。
  师:读着唐诗宋词,外祖父潸然泪下,那么,第二次他呜呜大哭又是为何呢?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部分内容,其他同学闭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是那样伤心。
  生:爷爷像个小孩子,哭得“我”的心都要碎了。
  师: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生:老爷爷因自己年级大,无法与他们一同回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想到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自然十分悲切。
  师:第三次哭从哪个词最能看出来?
  生:泪眼朦胧。
  师:你能想到类似的词吗?
  生:热泪盈眶、泪眼婆娑……
  师:是呀!当我与外公即将分别时,船就要开动了,外公泪眼朦胧,浓浓的乡愁呀揪得爷爷的心疼哪!让人不禁想起台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多媒体播配乐朗诵《乡愁》)
  师: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感受到了因无法相聚而有的浓浓的乡愁,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渴望回归的情思。
  师:浓浓的乡愁让外公一次次地伤心落泪,外公再也无法回到故里,于是只好把满腔的思念之情寄托在他钟爱的梅花身上。外祖父对梅花究竟有怎样的情结呢?请继续品读课文。
  ……

  [案例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看这梅花,喜欢它吗?喜欢它的什么?
  生:喜欢梅花的颜色白如雪,红似火。
  生:喜欢梅花的多姿多彩,它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今天要学的《梅花魂》讲的就是一位有着浓浓梅花情结的老人故事。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并找出最能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段。
  (生读文,时间稍长)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生:“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生: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生:“轻轻、慢慢”可以看出,外公好像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婴儿。
  师:从外祖父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师:外公为何如此深爱梅花?再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并注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生:有感情地读:“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生:梅花品性: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
  生:中华民族具有梅花的精神,顶天立地,从不低头折节。
  生:我读着,就会联想到中华民族是有血性的民族。
  师:从梅花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师;你想到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宁死不屈的刘胡兰,精忠报国的岳飞。
  生:想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生:想到“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生:想到赵一曼、江姐、屈原、辛弃疾、朱自清。
  师: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生:有全国见义勇为的好司机钟叔叔,有秉公执法与不法分子英勇搏斗的好交警。
  师:是啊!在爷爷的眼里,梅花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厦子孙的“魂”。所以外祖父分外钟爱梅花,梅花成了他思乡爱国的精神寄托。让我们再细细读读这段话,读出中国人的气节,读出外祖父的爱国情怀。
  师:外祖父不仅爱梅花,也爱读唐诗宋词,每每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时便有大颗大颗的泪落下,他又为何而哭呢?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

  [教学反思]:
  1、“同题异构”,彰显个性,形成风格。
  “同题异构”是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成长。
  因为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何谓教学风格?文本的文学风格,教师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的“儿童特征”,这三者在课堂中的相遇、联系、碰撞、融合,形成了教师的教学风格。
  以上两个案例片断,两位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个性,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案例片断一]抓住文中外公“三次哭”这条明线切入,直抒胸臆;[案例片断二]抓住文中外公的梅花情结这条暗线切入,直奔主题,从一明一暗不同角度赏梅花魂,各具特色。
  2、体验文情,花牵人魂,情情共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语文学科是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蕴满感情——师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情交融。
  情感体验即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在这两个案例片断中,教师始终以浓浓的情愫,生动的语言,诉说着外祖父对祖国无尽的思念和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老师把自己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外显于言行举止,用语言传递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伴随学生度过了一段“花牵人魂的岁月,”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将“读”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将“情”体验得真真切切。特别是配乐诵读的余光中先生写的《乡愁》,更是再一次让师生在体验中感受着那诉不尽的愁情及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从而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
  3、捕捉语境,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香港散文大家晋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文字是有呼吸的,有脉博的,有翅膀的。[案例片断一]花了很大功夫让学生在唐诗宋词里咀嚼品味感悟!感受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魂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精神,外公读着唐诗宋词,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语言文字体验中再一次感受到“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学生要学好语文,一定要有两种敏感: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二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即语感敏锐的人,能快捷地感受或捕捉到语像、语情、语境、语意,尤其是其隐含的意义。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言语的素养也会迅速提高。[片断二]抓住“轻轻、慢慢”引导生体会外公珍爱梅花就像呵护婴儿一样,在品读感悟中,一位钟爱梅花、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梅花身上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一词辐射全篇,由一词见形象,由一词见精神,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宽广的课程视野息息相关。
 
  [2013-09-20]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