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


  生:昏倒在路旁。
  师:(板书:昏倒地路旁。)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
  生:失去小孙孙。
  师:(板书: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
  生:失去了妈妈。
  师:(板书: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
  生:失去了双脚。
  师:(板书:失去了双脚)
  生:(齐读:“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这样的提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点题十分适时〕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
  生: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师:对!(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生:(齐读这句子。)
  师: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看,在站台上——
  生: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列车即将启动了——
  生: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列车开动了。
  生: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再见!再见!”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点评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黄艳碧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黄老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黄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200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