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朱桂花)
 
  [200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