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象和情感的感知体验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要体悟人物的情感,必先感知人物的形象,这是必由之路。脱离了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情感等,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没有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情况下,去探求、追逐所谓的高尚情操和可贵品质,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虚浮荒诞的。如同无所依托的灵魂找不到可以皈依的肉体,只能在虚无中更虚无,何况所谓的情操和品质连灵魂都算不上。只有当形象和情感紧密地融合一体时,这一人物才是血肉丰满、具体可感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在灾难降临时,惦念着废墟里生死未卜的儿子,信守着对儿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承诺,经历了38小时不间断地挖掘,终于战胜了灾难,也战胜了自己,得以父子团聚。细究文本,从字里行间至少可以凸现三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上都清晰地展现出父亲伟岸的身影。在这身影上,让我们读懂了坚毅和无畏,也读懂了承诺和信念,更读了懂爱。

 

  一、在废墟上挺立

 

  [文本]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课例一]

 

  师:(指名读后)哪个词让你感受很深刻?

 

  生:一片漆黑。

 

  师: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有眼前“眼前一片漆黑”的感觉?

 

  生1:崩溃了。

 

  生2:精神受到巨大地打击。

 

  师:他的精神受到了怎样的打击。

 

  生:他的儿子死去了。

 

  师:怀着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他大喊:——

 

  生:(齐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一遍遍撕心裂肺的呼喊,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父母们都绝望了,他们绝望地离开了那片废墟。但阿曼达的父亲却并没有就此放弃。读——

 

  生:(齐读)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呢?

 

  生1:父亲想救儿子。

 

  生2:父爱的伟大。

 

  生3:责任心,决心。

 

  [解析]理解“漆黑”是为了防止把父亲“泛神化”。从一个普通人角度去理解父亲是基本的立足点,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无限拔高以至“形而上”境地,那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可是为什么不抓住后一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呢?这其中的的“坚定”不正是父亲形象自我塑造的开始吗?“站”“走”两个具体的动作不正是其后行为的发端吗?与“漆黑”的心理感受相比,这一外在表现更显人物情感。然而我们还是喜欢“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父爱的伟大、责任心、决心之类空泛的“个性体验”随意为之,这是“解读”?还是贴标签?假如学生细读感知文本后引导思考:你看到了几个父亲?一个哭泣的伤心欲绝的父亲,一个挺立的义无返顾的父亲。一分为二,读出两种决然不同的形象,对比教学,鲜明强烈;合二为一,前一因丧子之痛而显爱子心切,后一因救子意坚而更显爱子心切。由形象感知而达内心体验,顺理成章。

 

  二、在群像中凸显

 

  [文本]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课例二]

 

  师:当灾难突然降临这个城市,这些孩子的父母听到噩耗时都是怎么做的呢?仔细读课文。

 

  生:就在他挖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师:是啊!失去子女的痛苦,让这些父母的心都碎了,你能用朗读来表达他们内心的这份痛苦吗?

 

  生:就在他挖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师:他们的心里着急吗?你从哪个词中读懂的?

 

  生:着急的,从“急匆匆”可以看出来的。

 

  师:请你来读一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