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象和情感的感知体验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生3:他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坚持着,想着自己的儿子,想着相依为命的儿子。

 

  师:8小时过去了,他——

 

  生:(齐)满脸疲惫,双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但他还在不停地挖,不停地说着:“我的儿子,坚持住,爸爸一定把你救出来!”

 

  师:他没有放弃,以为他想着自己曾对儿子说:——

 

  生:(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12小时过去了——(循环引读)……

 

  [解析] “这段话给你怎样的感触呢?”感触来自哪里?它不可能来自虚空默想,只能来自文字,来自文字构筑的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仅仅是时间长一些的问题吗?他满脸灰尘,原来呢?双眼布满血丝,开始呢?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一变再变,每一次变化都说明巨大的付出。可是一把抓住“心理”不放,而这心理又有多少可以等待我们去“挖掘”呢?既然父亲坚信儿子还活着,既然他毅然决然的表现告诉我们他的信念不改变,即便是38个小时,哪怕再长久,他的内心也是——不变的,又如何让孩子表达“内心的煎熬”呢?虽然在练笔的范本中有外部形象的暗示,但在以说话训作铺垫时,又“分明”指向心理感受,前后的错位让学生在练笔时找不到明确的表述方向,也就只能将就着聊以塞责了。结果不言而喻,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言语表达,都没有得到明显地提升。倘若注重了父亲外在形象的“细微——明显”的变化过程,也许就不一样了。

 

  让这位可敬的父亲在文字里站立起来,站起一个“父亲”的身躯,站出一个“人”的形象,那么,在恐怖的地震废墟上,在脆弱的群像性格中,在历尽折磨的漫长时间里,必将投下“爱”与“信任”、“坚毅”和“无畏”的阳光般闪耀的人性光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