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四读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方对话的过程。对话品质的高下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认知度,二是教师疏通学生与文本距离时策略的有效度。当下我们普遍的教学困惑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怎样做深入的引导,构架心桥,帮助学生深入品读?一位教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废墟中”的四读,既还原了画面、体会了父子情深,又设身处地走进了人物内心,值得一品。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描写了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品读文本时,文章的重点段落会吸引学生视线──“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无论谁读这一段都会揪心,都会震撼,为那位执着的父亲,也为那个幸运的儿子。但遗憾的是,试教时,学生的阅读总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很难做到深入人物内心。于是,该位教师尝试从回放镜头、想象画面、体察时间、定格形象几个层次进行“废墟中”的四读,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下面就让我们一品这“废墟中”的四读,领略预设与生成的精彩。

 

一读,回放镜头来到主人公近旁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坚持不懈的父亲,他挖了36小时,都不放弃。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出示地震废墟,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画面)孩子们,请看,地震后是一幅怎样的场面?

 

生:房屋随时坍塌,可能会发生大爆炸。

 

生:还会余震不断,父亲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师:是啊,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危险之中,这位父亲坚持挖了──读“他挖了8小时……”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这位父亲不怕危险,非常坚定。

 

生:我读出了这位父亲为了儿子不顾一切。

 

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文本──生读“他挖了8小时……”

 

当学生的感受成为简单的概念时(了不起、坚持不懈),教师适时的提供了惨烈的大地震镜头,让学生置身彼情彼景之中,想象随时可能的危险,体会时刻处于危险中的父亲心中的信念,体会爱的巨大力量可以支撑人走多远。这样的引导是在有效搭建学生通往文本的心桥,让学生亲临地震现场,近距离的打量,甚至和主人公共同亲历惨烈地震,随主人公一同感受,初步揣度他的内心。这样的引导更是为下面的深入体悟做酝酿和准备。

 

二读,想象画面体察主人公内心

 

师:孩子,你把“挖”字读得很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挖得非常艰难,但他不肯放弃。

 

师:那就让我们聚焦这个“挖”字,想象父亲在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可能会遇到大石块,但救子心切的父亲使劲把它搬开,因为搬开一块就意味着离儿子又近了一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