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四读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生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感悟着时间的漫长,体会挖掘的艰难,再次走近这位父亲──生读“他挖了8小时……”(读得语速很快)

 

师:读得再慢一些,再体会体会。──生读“他挖了8小时……”

 

本语段用逗号将四个时间间隔,正是作者匠心所在。每一个时间背后,带给父亲和我们的都是巨大的失望和痛彻心扉的打击。已经8小时了,却没有一点孩子的踪迹,已经24小时了,却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生命的迹象,这是对这位父亲内心的巨大考验。每一个时间背后都是父亲揪心的疼痛和继续挖掘的坚定信念。教师关注到了此处的表达,有疑而问,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这一引导可圈可点。遗憾的是,当学生谈到“因为父亲挖得特别艰难,他忍受了非常巨大的痛苦”这一感受时,教师未能捕捉生成,顺势而导。如果引导学生对事件背后的挖掘结果有所体悟,那么父亲挖掘的艰难与承受的痛苦、父亲的坚守与执着,更能打动学生,从而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位为了救护儿子几近疯狂的父亲的举动。同时,笔者以为本语段的朗读,不同的语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能做整齐划一的指导。读得急切,可能感受到父亲救子心切;读得较慢,可能感受到父亲挖掘得艰难,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里应放手一读!

 

四读,升华情感──形象在脑海中定格

 

师: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余震的频频袭来,父亲就这样挖着,挖着。──投影出示: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略。

 

师:让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永远在我们的脑海中定格──(音乐响起)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

 

前几个层面的想象、补白、朗读,画面与文字蕴含的东西次第呈现出来,那是父亲在对我们说话,那是文本在对我们说话。那位不论发生什么,总会和儿子在一起的父亲,那位在废墟中坚守了30多个小时的父亲,那位忘记了一切几近疯狂的父亲已然站立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要让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永远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于是在感人的乐曲声中,几个排比的填空像过电影一样,放慢镜头,再一次让我们凝视这位为了儿子不顾一切的父亲……

以上即教师“废墟中”的四读,由景入情,层层深入,较之于我们常态教学──先提炼主题,拎出“这是怎样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再进行公式证明的解读,是否不那么理性旁观,更多的是动心动情的体悟。希望以上策略可突破理性分析的瓶颈!一己之见,贻笑大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