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滑稽”马三立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我,马三立。”他说,“身高五尺四寸,体重从小到老,始终没能超过一百斤,看来今后希望也很渺茫。甲寅年(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京。回族。祖辈世居甘肃省永昌,究竟是永昌府呀,还是永昌县,我一直没搞清楚。你想,连我父亲、二叔、爷爷老人家们都不清楚,我打哪儿清楚去?所以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糊涂人……”
马三立说起自己来也就跟说相声似的。不过,尽管他自称糊涂,观众对他可再熟悉不过了──大耳凹腮,总睁不开的一双小眼,细瘦的身条在灰布大褂里晃来晃去;哑嗓子说起来从容又机警,傻乎乎的表情中夹带着锐利;对他来说,最普通的事物也可以挖出笑料,最平常的语言也能刺激人的笑神经……
马三立一家都是说相声的,外祖父恩培跟孙丑子学过艺,父亲马德禄、哥哥马桂元都是著名的相声艺人。据说父亲一开始是不让马三立学相声的,让他到学校去念书。可马三立从来没能掩盖自己在相声艺术上的智慧、才气和想象力。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时,一逢刮风下雨,老师就让马三立给大伙儿说相声。后来为生计所迫,马三立也不得不辍学说相声了。十五岁那年,他拜“相声八德”相声八德:指旧时说相声的八位艺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周德山(马三立的师傅)、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德”字,所以合称“相声八德”。的周蛤蟆周蛤蟆:指周德山。为师,自此开始了自己的从艺生涯。
马三立从“撂地”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起活,十几年闯荡南北,享名京津、东北等地,受过观众的捧,受过地痞的气,挨过日本人的打,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技艺一天天精进,五十年代参加了天津曲艺团。
说起马三立的相声,那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著名导演谢添说:“马三立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尽管他的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观众却情愿凑合他,他也能把全场观众都拢得住,这一点似‘云遮月’,余味无穷。”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开粥厂》:
甲长这么大没看见过宰牛的、宰羊的、宰鸡的、宰活鱼的。没见过。
乙噢,不看?
甲不忍哪,不忍看。
乙可真是善人啦!
甲哎,没害过一个性命,墙上一个大蜘蛛掉在地下啦,把它踩死?
乙可以呀。
甲马善人没有。
乙有个蜘蛛都不踩?
甲善嘛!就算我睡觉的床上有个臭虫,这该怎么样?
乙捻死!
甲捻死呀?损!那是个性命,马善人绝对不那么做。
乙有臭虫都不捻?
甲哎!善嘛!
乙可真是善人啦!
甲甭说是臭虫,就算在我身上找出个大虱子,我逮住个大虱子,这应当怎么样?
乙挤死!
甲挤死呀?
乙啊!
甲损啦!那是个性命。
乙把它扔在地下。
甲扔在地下饿死啦!
乙那怎么办啦?
甲不论找谁,往脖子上一搁,嘿!善嘛!
乙啊?这叫善哪?这叫缺德!
马三立说相声就像跟观众聊天一样,尤善于“说”“逗”,用惊人的夸张征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