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妙趣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读《阿凡提的故事》,真令人忍俊不禁。且看其中的一则:
大阿訇阿訇: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为阿訇。理发总不给钱。
一次,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问:“你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这还用问!”
嗖嗖几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来递到大阿訇手中,阿訇哭笑不得──谁叫他说“要”呢。
“你要胡子吗?”阿凡提又发问了。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
又是嗖嗖几刀,阿凡提将胡子刮下来扔到地上。
阿訇火了,阿凡提却说:“我不都是照您的吩咐做的吗?”
故事中的几个“要”和“不要”,可以作不同的解释,换句话说,它的语义具有模糊性。“你要眉毛吗?”这里的“要”,阿訇理解为“要保留”,而阿凡提却执意“要剃掉”。胡子呢?阿訇说的“不要”,指的是“不要刮掉”,而阿凡提却依“不要保留”的语义来处置。聪明的阿凡提,正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捉弄阿訇的目的。
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它。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候受高太尉的指使,要在草料场害死林冲。陆虞候的鬼鬼祟祟引起了茶酒店李小二的怀疑,赶忙报告林冲。林冲问:“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显然,李小二使用的是模糊语言,提供的是一组模糊数据。“五短身材”,到底短小程度如何?“白净面皮”,究竟白到什么地步?“没甚髭须”,应该怎样估算?“约有三十余岁”,是31岁,抑或35岁?有趣的是,根据李小二所提供的模糊数据,林冲迅即作出了判断,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无误的。
自然,人们对模糊语言有时也难免产生误解。请看一则小幽默:
丈夫(行窃归来):“看,收获不小吧?”
妻子:“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想? ”
丈夫:“我想到了。不过这家商店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
妻子所说的“替我和孩子想想”,是一种模糊说法,指的是“犯罪后果”。作为盗窃犯的丈夫,显然产生了误解,才引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在司法和外交工作中,模糊语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传包拯初任定远县知县时,有意运用模糊语言巧断了一桩婚姻案。主告人李侃从小与王氏小姐订婚,正当李家筹办婚事即将迎娶新人之际,一场大火将李侃家产烧得精光。于是,嫌贫爱富的王小姐赖了婚,与财主翟员外之子翟秀才订了婚。李侃到县衙状告王氏。了解实情之后,包公心生一计,他让翟、王、李三人依次跪下:前头是翟秀才,中间是王小姐,最后是李侃。这时,包公开言道:“今日由王小姐自择夫婿。公堂之上不得戏言!王小姐是愿与前夫结婚,还是与后夫结婚?择谁是谁,不得改口,落墨为凭。”王小姐抬头一看,翟秀才正站在自己前头,于是脱口而出:“大人,小女子愿与前夫结婚。”包拯让三人落了手印,便哈哈一笑:“好!好!王小姐到底慧眼识人,不嫌贫爱富,可敬可嘉!李侃,你把她带回去成亲吧!”等王小姐醒悟过来,已是无法挽回了。原来,“前夫”“后夫”之说,妙在各自都可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包拯正是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巧设了逻辑上称为二难推理的圈套,诱使王小姐就范。
当然,在司法公文中,应避免使用模糊语言,这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