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神”听“言”品“凤辣子”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

 

  (3)小结:看看她这头上,看看她这项上,看看她这裙,看看她这身,活脱脱的火辣辣形象。辣不辣?

 

  3、“妹妹几岁了?……也只管告诉我。”

 

  问了几个问题?黛玉回答了吗?有机会回答吗?从中感受到什么?

 

  ……

 

  小结:“威不露”其实是不露自威啊!刚一出场,就威风凛凛,威严尽露,牛不牛?辣不辣?想不想见识一下?(播放相关视频)

 

  (人物之象,在乎“神韵”。所谓“相由心生”,紧扣“威”字,即紧紧抓住“凤辣子“神韵所在。而曹雪芹笔下的“威不露”与王熙凤出场带给我们的“威风凛凛、威严毕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凤辣子”究竟威不威?威在何处?观其相“威不露”,看其行“威毕露”,扣住“威不露”则凤姐“威必露”。)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特点——听“言”:忘贾母?

 

  1、观看视频,直接质疑:凤辣子说她忘了老祖宗,她真忘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品如下句子:

 

  2、出示:“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师生体验角色:

 

  师:黛玉在哪儿?(指一学生)哎呀呀呀呀,啧啧啧啧,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小黛玉,听了凤辣子这话,你心情怎么样啊?为什么?

 

  师:我可告诉你们,房间里除了黛玉,还有贾母的嫡亲孙女探春和迎春等人呢!(指一学生)迎春啊,你美丽又温柔,听见凤辣子这样夸林黛玉,你吃醋吗?

 

  师:迎春啊,你可是贾母的亲孙女啊,听凤辣子这么夸外孙女,吃醋吗?

 

  师:探春啊,你才华横溢,听了这话,心里酸不酸?

 

  3、出示:“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师:(指说吃醋的学生)读,现在还酸吗?

 

  师:贾母啊,她说你的外孙女儿真标致,像你的嫡亲孙女一样,你听了这话,心情怎么样?

 

  师:一句话,外孙女高兴了,亲孙女高兴了,贾母也高兴了,这真是“一箭三雕”啊,厉害不厉害?

 

  师:想想,“凤辣子”主要在夸谁呢?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凤辣子”没有忘记贾母?

 

  小结:说是忘了老祖宗,其实是三句不离老祖宗啊。讨好贾母,所以贾母才喜欢她,难怪她敢放诞无礼,难怪她能成为贾府的大管家。“凤辣子”就是“凤辣子”,她总能把人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辣子”之辣,不仅仅在于她那逼人眼球的外表,更在于她的一言一行中啊。

 

  (诚然,凤姐之“辣”不仅表现在她那逼人眼球的外表及风光气派的出场中,更在于她的一言一行中。所谓“言为心声”,透过“凤辣子”的语言,更能让我们感性而具体的感受凤姐“辣”背后的心机、善变、八面玲珑。听其言,“忘记了老祖宗”,而品其言,则“老祖宗时刻挂心”矣!)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师:“凤辣子”辣不辣?其实老师觉得最辣的不是“凤辣子”,你们猜猜是谁?

 

  师:是作者曹雪芹。他把这个凤辣子写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神韵十足啊。那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还有外貌等,用冷峻的文字,把人物写活了。你能不能也学学曹雪芹,来写写凤姐?

 

  (语言文字的细腻传神,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形象丰满、呼之欲出的“凤辣子”形象,换一句话说,“凤辣子”的丰满形象,充分地表现在语言文字中。从这个角度上讲,品“凤辣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品语言文字的过程。由此,写法的回顾总结,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五、学法迁移,练习写话

 

  出示:宫里的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来跟“凤辣子”“借”银子,说是借,其实就是勒索。可这些人是不能得罪的,但也不能过分纵容他们,不然,他们会更加贪得无厌。

 

  想象一下,凤辣子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注意:要通过你的描写表现“凤辣子”的“辣”。写完之后,对照《红楼梦》第72回,看看曹雪芹又是怎么写的。

 

  (迁移写话,既体现学习“人物描写”的编排意图,又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一举两得。)

 

  总评:曹雪芹为我们呈现的这一“凤姐出场”的画面,堪称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在曹雪芹冷峻而细腻的笔触中,“凤辣子”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深深吸引我们的眼球。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丹唇未启,而笑先闻;轻轻一“携”可见其“神”,淡淡几语,可见其“心”;奢华的装扮下,难掩其“虚”,亲近的话语中,难饰其“机”……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如何深入浅出、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以可接受的方式,去感知、去感受、去感悟?本课教学,我紧扣文本的矛盾之处,抛出“‘凤辣子’究竟威不威”、“‘凤辣子’有没有忘了老祖宗”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以探究的姿态走进文本,在“威毕露”及“三句不离老祖宗”的深刻感知中,牢牢地把这么个丰满而多面的“凤辣子”形象记在心中,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