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2课时)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一、教学目标

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2.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3.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

【设计意图】一共八句的诗歌,本来一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但教学《七律·长征》有特殊性:其一,必须更多地补充课外资料。由于诗句所反映的生活发生于七十多年前,距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的生活太遥远。第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生字词,了解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读准、读顺诗句,疏通诗句大意外,应适当补充有关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或影像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等,这样才能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真正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奠定基础。其二,这是学生迄今所学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本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第一首七律,一共八句,此前教材中的旧体诗词全都只有四句。同时,本诗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惯例此类课文也都安排两课时。所以这里做了两课时的安排,本设计为第二课时,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

播放《七律·长征》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课间又听了歌曲。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长征艰难、艰险,红军英勇无畏……)

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

1.提领主线,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2)合作读,悟写法。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

师(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读):远征难。

生(读):只等闲。

师(读):难。

生(读):闲。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预设:“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预设:尽管长征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其中的“远征难”“只等闲”更是全诗的“诗眼”。本设计率先把它拎出来作为解读诗句和教学的突破口,并贯穿全诗教学的始终,成为一条教学主线或总纲。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明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教法上,努力变常见的教师设问为师生合作朗读、读中发现,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表达的内涵,也让学生领悟诗句运用的写法,实现意文兼得。

(二)合作朗读,领悟颔联

1.过渡。

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有几个画面,形象描绘了远征之难。这几个画面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