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诠释真爱的歌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深秋的一天,市教学能手评比的现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和那些相处了四十分钟的孩子们,一起经历了难得的生命体验。我们一起用真心感受着爱,用真情理解着爱,诠释着爱。那信手完成的板书,则成了我教学生涯的最爱。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好的板书,往往简明精活,既能显示文本要义,又不乏点明题旨的神来之笔。而这所谓的“神来之笔”,则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碰撞中激活思维,共创共生,自然巧成。
第一,这则板书体现了板书的简洁性原则。板书除了借用文本的题目外,仅用了课文中的三个词,七个字。一个用红线条完成的“心”形结构和一条长长的直线,可谓“简单而不简约”,夺人眼目,促人揣摩,发人深思。首先,“心”形结构暗合爱的风帆,让人一眼就能洞悉这是一篇蕴涵浓郁爱意的文章,同时也昭示着这同样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爱”理解“爱”的课堂,是一个流淌“情感“,升华“态度、价值观”的情境场。而“少年故事”、“爱”、“前进”,既是学生急于了解的内容,又是这篇洋洋千言文本内容的浓缩。可以说,这则板书既涵盖了文章内容,又诠释了文本主旨,同时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经久的情感熏陶。
第二,这则板书设计是师生共同阅读、感悟,共创共生的产物,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新课伊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课文最后一段揭示文本主旨的重要内容,制作成一则名言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欣赏巴德﹒舒尔伯格的这段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最想了解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出学生急于了解和最感兴趣的地方,即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和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学生参与板书出“少年故事?”、“爱?”。这样的参与式板书,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用“心”去感受“警告”和“鼓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交流中最终完成的板书,也将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指向一个“爱”字,同时完成了“心”形“爱”的轮廓,激起了学生联系实际,联系自我,自主探究不同形式“关爱”的激情。此时,这则板书也成了我和学生在学文感悟后的做深层交流、相互感染的情境“场”。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根据对“爱”的理解,完成自己的“名言”时,学生受板书的启发写下了这样的感悟:“爱的形式千姿百态,需要用心去感受”。难怪这师生共创共生的板书,让听课的老师都不吝鼓掌。
第三,这则板书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角色得以重新定位,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则板书中关于“少年故事”和“爱”的阅读话题,就是学生积极参与,以学定教的“产物”。学生在围绕“少年故事”和“爱”的阅读感悟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努力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触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触及学生自己的情感领域,积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这时,课堂呈现出师生交流,教学相长;生生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这些新理念都在如下环节得以体现:关于创造性地演绎文本中的少年故事的“分角色朗读”;关于学生回忆自己少年故事的“说”;关于学生感悟、理解了两种不同形式却又不可或缺的爱以后,融入自己感悟的“写”。可以说,在形成这则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笔者认为,这则师生共同参与的板书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情趣,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扎实的语文训练,简单的教学步骤,灵动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原来语文是如此诗意的存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