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对文本的姿态。没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敏感,要醉在字里行间,要与语文课程诗意的舞蹈。这样,我们才能蹲下身子自己倾听以及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
课文《钓鱼的启示》题目五个字,前两个字是“钓鱼”,“钓鱼”的背后是一个故事,后两个字是“启示”,“启示”的背后是一个规则。“钓鱼”和“启示”紧紧缠绕在一起,构成一篇风格独特的文章。文章先大篇幅写故事,这是画龙;在最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启示的内容,这是点睛。既画龙又点睛是此类文章的特点,与纯故事型的课文《桥》《金色的鱼钩》《尊严》等等是不一样的。
既然课文有故事,就得走进故事。其实了解故事的情节不难。从“钓到鱼”到“放了鱼”,一目了然。不难看出,课文先写的是“得”,得到的“得”,得利的“得”,得意的“得”。再写的是“舍”,舍去的“舍”,舍弃的“舍”,舍生取义的“舍”。梦寐以求的东西得到了,为什么又要艰难地舍去呢?故事有波澜,有悬念,有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波澜、悬念、味道激发了我们的阅读期待,顺着课文的气脉,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启示”这段文字。
走进“启示”,我们会记住两句话,一句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第二句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两句话很经典,众所周知经典之言一般都有点“玄”,给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这种感觉美妙、奇特、令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这种感觉,将刚刚读故事的产生的波澜抹平了,将刚刚读故事产生的悬念释怀了,将刚刚读故事产生的品味提升了。此时,故事不再是故事,演变成了对父亲的敬佩,演变成了对自己的反思,演变成了影响学生行动的“启示”。此刻,我们再回过头看故事,故事先写的是“得”,再写的是“舍”,最后呢?是大得,大大的得;是心得,震撼心灵的得;是妙得,丰盈身心美妙无比的得。这就是特殊的钓鱼,钓出非凡的启示。
走出“启示”,放下课文,有五个字我们怎么也忘不了——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诱惑人的‘鱼’。”它所在的句子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鱼”字上加了一个引号。双眼审视着这个特殊的语文想象,用手去抚摸它的肌肤,用脸去感受它的体温,用耳去聆听它的心声,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言语形式”的文字之魂。
请看,面对刚钓上的“诱惑人的鱼”,我是何等“得意”(课文词语);面对父亲要我放掉这“诱惑人的鱼”,我是何等的“急切”(课文词语),乃至与尊敬的父亲“大声争辩”(课文词语);面对即将放掉的“诱惑人的鱼”,我“乞求”(课文词语)无果之后只有“沮丧”(课文词语),只有很想不舍又不得不舍的那份“依依不舍”(课文词语)。
而父亲呢?面对“诱惑人的鱼”课文描写的只有一个动作——盯。那是怎样的“盯”啊,那是得意中的“盯”,那是无比喜欢的“盯”,那是在知道了“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信息之后的“盯”,那更是带着思考的“盯”。父亲“盯”这个动作,包含着多少信息啊,学生得领会。面对“诱惑人的鱼”在“盯”的动作之后,紧接着是父亲的一个决定——放,和一种心情——平静。沉稳的父亲与幼稚的儿子面对“诱惑人的鱼”的反应迥然不同。“道德抉择”、“实践起来却很难”、“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些文本语言的意蕴在对比中显山露水了。巧妙!——围绕“诱惑人的鱼”行文结构巧妙,细节描写巧妙,遣词造句更为巧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