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324216电话:0570-5092758

 

樊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围绕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走进文本,同时又引其跳出文本,让学生在听看中生疑,在读中释疑,在说中表情。从设计的流程与环节来看,樊老师不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巧妙地运用课件,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激起了学生的爱与恨。具体体现在:

 

一、一设悬念,直奔“毁灭”

 

课的伊始,樊老师通过介绍圆明园中的珍宝──十二生肖兽首导出:同学们,这些本就该属于我们中国的宝物为什么会跑到国外去呢?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教师这一“悬念”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想赶紧读读课文的欲望。然后,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直奔第五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以读促说,以说促悟,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侵略者的可恶,也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请。这种以质疑开始、经释疑结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教学内容,避免了“逐句讲解”“一问到底”的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

 

二、二设悬念,回看“辉煌”

 

樊老师引导学生初步品读“毁灭”后,又设悬念:当年,我们中国被侵略者掠夺、烧毁的仅仅是十二生肖兽首吗?如果不是,还烧毁了哪些宝贵的东西呢?如此巧妙地引学生学习2-4自然段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呢?樊老师借助于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分析训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补充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将语言文字的分析训练和表达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培养虚弱上的语言能力,也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凸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形式,也是“以读为本”的最高层次。樊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还有机地安排了背诵一环节。在这里樊老师所要求的背诵不仅体现了积累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特征,还强调“背下来的目的,就是让圆明园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同时也是对英法联军的控诉”。

 

三、三设悬念,再品“毁灭”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也没能逃离英法联军的魔爪,那么英法联军当年在圆明园内是如何抢掠烧杀的呢?想看看吗?播放英法联军当年在圆明园内抢掠烧杀的场景录象。

 

通过创设这一“悬念”使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油然而生,透过语言文字再现丰富的视觉形象。此时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较开始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因为此时学生的情感180度大转弯,由开始对圆明园的辉煌产生的爱转为对英法联军无比的憎恨。樊老师顺势接着引读: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课件显示):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如此辉煌的圆明园被毁灭了,不仅对我们中国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对整个世界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引导将学生学习第一段便水到渠成了。

 

在本课教学中,樊老师能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构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平台,抓住一个“爱”与“恨”字将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不仅便于学生阅读情感的激发,而且让人感觉到这样处理教材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