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与评析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着力于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量?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

 

教学中,我强化展现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教学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学科职责,但实际操作中却也是一大瓶颈。我在教学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定向

 

学习课文前,先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后教师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二、研读探究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学生读书、体会,读后教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生答略)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